1、
堂妹的外婆过世了,堂妹在朋友圈写了些悼念老人家的话。
我颇感讶异,一边给她发了“节哀”二字,一边私下询问母亲这事,过年时,老人身体还硬朗着。
但我问这话显然是多余的,谁会拿这种事开玩笑呢,我之所以问,实在是觉得老人的去世,令人感伤。
母亲在电话里答说,老人是前天过世的,原本在女儿家小住,突然提出要回到乡下,结果才过两天,就死了。
母亲叹了口气,又说,或许是自杀的吧……懂事的老人,活到一个岁数,就应该这样死掉比较好。
我有些恼怒,在电话里责备母亲,怎么能用这种卑微的思想来定义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但心里不免又有些无力和不知所措,那老人在的时候,我是一点事也没为她做过,如今死了,就如母亲说的,但凡你们这些晚辈节省一点,随便伸一伸手,就足够她用上一年了。
说这话也许让母亲心里好受一些,至少安慰自己没有泯灭了人性,谁不想伸手帮弱者一把?只是,时机、地点、对象的不对,就由不得你想帮就帮。
2、
早就听说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寿命过长引起儿孙反感,确切的说,她之所以引起反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中一个儿子的两个早已成年的孩子,本来活着好好的,谁想突然在一年之内,孙子死于车祸,孙女死于癌症。
中年人一下子失去了下半辈子的两个依傍,痛彻心扉是必然的,老人的儿子一边深陷在丧子之痛当中,一边将想尽办法寻找缘由,为何单他如此不幸?
痛到极致,总得找一个可以慰藉自己的方式,他最后得出结论: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太长寿了,这个老太婆早就该死,可偏偏不死,所以克死了他那两个不该死的孩子。
这个想法一旦冒出,就如潮水 一般,不可抑制的汹涌而出,于是,不满的谩骂,充斥着整座老房子。
老人哆嗦着躲在自己阴暗的小屋里,不敢出来,她虚脱得连抬脚的力气也没有了。
浑浊的泪水沿着她脸上的沟壑淌了下来,片刻就布满了整张脸。活到她这把岁数,已无法像年轻人那样大声嚎啕了,她只是不断的用手背抹着昏花的老眼,无声的哭。
儿子的话,就如一把锥子,狠狠地凿在她的心尖上,痛得她差点休克过去,她伸出早已老化得硬梆梆的手骨,紧紧地钳住床柱,整个人发抖得像一片风里的落叶。
是啊,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呢?好好的两个孙儿,就这么没了,以后儿子老了靠谁?偶尔遇到村里相熟的老人,她便这样低声的嗫嚅着,试图能得到别人的宽恕。
原本就不怎么孝顺的儿子,渐渐连三餐都不愿意打发她了,老人越发沉默了,日子过得小心翼翼,连踏出屋子也要审度一下时辰,尽量避开儿子在的时候,她害怕看到儿子厌弃她的眼神。
嫁出去的女儿终归是不想老母亲受这份罪,她把老人接回去住了几天,但农村的人,从来就没有女儿养老这一说,住在女婿家,让女婿养着,怎么说都不合礼数,谦卑的老人住不到几天就回去了。
怀疑她是自杀,并非没有原因,别说零用钱早已断了,就是三餐都难以为继,最难的还是人前人后都被说,两个孙儿是因她而死的。
3、
被儿孙厌弃的老人,村里也不是她头一个。
听说王家的老人,一天只被供给三餐,除了睡觉,春夏秋冬,老人永远被锁在大门外,进不了自己进出几十年的大门。
有一年冬天,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她颤巍巍的摸到门背后,偷偷喝了一瓶的农药。
还有一户陆姓的老人,冬天里她冒着大雨在地里劳作,坐下休息的瞬间,就那么死去,儿子媳妇被通知的时候,夫妻二人正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看电视。
当初生下儿子,原本是指望着老了有人赡养,谁又能料到自己的下半生竟是如此凄凉呢?
或许用这种“懂事”的方式离世,才能在因果轮回当中,争取到另一世的好命,毕竟,这一辈子,已经苦够了,不是吗?
会走到被儿孙遗弃这一步,再重的孽债,想必也还完了。
记得有一个不婚不育的朋友说,如果哪天他老了,无法养活自己,那么去死一死就好了。
以前我对这话颇不赞同,做人怎么能对自己这么不负责呢?一个人不结婚,不生子,漫无目的的耗尽自己的人生,根本就是思想有问题。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看的事情越来越多,慢慢的就颠覆了以前的认知,倘若本身并没有生孩子的欲望,仅仅是因为别人生了,所以也要生,那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