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看到这个书名,有些狐疑。
“被讨厌的勇气”,是什么意思?有谁愿意被讨厌?
人人都想被人喜欢,都想在人际关系中混的如鱼得水,为什么要去获得被人讨厌的勇气?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所谓被讨厌的勇气,即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不刻意去讨好别人,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而不被人际关系所束缚,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本书也如书名一般,颠覆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它提出的观点,刚开始接触时,甚至有些不愿意接受。
但后来细细想了,才发现这些道理实在是太深刻,有醍醐灌顶之感,同时又句句戳心,不留情面的揭出人们心灵里隐秘的真相。
01
人可以随时改变并能够获得幸福。
这几年非常流行原生家庭理论和童年阴影理论,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今天的不幸和不如意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更认为“父母皆祸害”,父母当年的态度给自己留下了心理创伤,而现在的性格、脾气和人格成这样,父母也脱不了干系。
而这本书中阿德勒心里学却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他更是否定“心理创伤”一说,主张“目的论”,即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全部是由过去的事情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我们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也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悲观主义之中。
而目的论,更考虑人的潜能,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认为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换句话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这些过往,你赋予它痛苦,痛苦就一直伴随着你。你赋予它成长,你就收获了成长。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确实有一些影响,但它始终是“影响”而不是“决定”,这个决定权在于“我们自己”。
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甚至还会产生推诿的想法,认为过去不能改变,现在和将来也改变不了。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把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过去,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父母,有没有出于何种目的?
是想为自己今天的失败和不幸找借口,觉得错不在我?然后就心安理得的接受现状,而不去做出改变。
还是想沉溺于过去,不愿意原谅,不愿意放下,对父母进行声声声讨,就是潜在的是想报复父母,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而为自己童年的遭遇寻找一个出口。
我们去怪罪、去推诿、去找借口。
可是父母又该去怪罪谁呢?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或许已经把他们最好的给我们了。
我是一个急脾气的人,一直也认为是因为我的母亲脾气火爆,所以导致了我和哥哥两个人脾气不好。
但后来我发现,母亲所在整个家族的人,都是暴脾气。
母亲说,小时候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基本上是每天被外公外婆骂大的,稍有不慎,还会被拳脚相加。
但是我和哥哥从小到大,母亲却从未对我们说过任何脏话,除非气急了,才会严厉的骂几句或者打几下。
对于她从小的经历,她已经规避了很多,她已经把最好的给我们了。
而我的外婆,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孤女,没有受过任何教育,被人收养,却又遭虐待。直到10几岁才敢开口说话,出生于国家战乱年代的她,忍饥挨饿,只觉得让子女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所以说,又去怪谁呢?
我们谁也不敢保证说,自己现在的教育就能不给子女留下任何不好影响,尽管我们都爱他,尽管我们都尽力的规避从原生家庭中继承的种种。
所以,困于原生家庭中的你我,应该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对过去的看法。与自己和解,与家人和解,向前看,不被过去所束缚,把自我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这是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即来自过去。
02
阿德勒想帮我们摆脱的第二束缚,是来自人际关系。
他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也认为人们经常以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是因为人们之间界限感模糊,没有进行课题分离。
我想这一点大家应该是感同身受。
具体的实例,可以回归到我们的父母身上,当每次与父母发生争吵和分歧时,他们是不是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你们现在是翅膀硬了,想当年为了抚养你们,我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现在你们居然这样不知好歹,我们这样做明是为了你好……”
害怕父母的道德绑架,但是也不忍心戳穿他们这样做的本质,其实不过是想要我们屈服,想支配和控制我们的人生。
如果父母们,能够明白课题分离。
明白抚养孩子长大,是作为父母的课题,就不会以此来要挟,强调自己的奉献来道德绑架子女。
明白孩子现在追求自己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就不会横加干涉和控制。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 矛盾都起因于对别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另外一点,阿德勒也认为我们很多心里的困扰,也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认可,就会导致我们踌躇不前。要明白,“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太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总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但事实上却是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会有讨厌你的人。
同时,他认为人际关系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中。“把人人都当成自己的伙伴”,做好自己,至于别人怎么看你,那是他的课题。
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举个例子来说,有时候我们不敢在公众或者在微信群里发言,我们是害怕让别人看出自己的不足,害怕被人嘲笑、害怕被人小瞧,所以宁愿躲避。
但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诚恳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行。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他的课题。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03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来自于未来。
他认为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点的连续。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过好每一个刹那,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摆脱对未来的束缚,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个大大的谎言。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后记摘抄: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 一个人的力量很大”。不!应该说是“我的力量无穷大”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