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有位小姑娘给杨绛先生写信。漫长的信读完,杨绛先生回了一句话:
你的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又想得太多。
如果杨绛先生走入小姑娘的生活,十有八九会发现,小姑娘并没有想太多,姑娘所读的书,她的思考方式,也没有办法让她想太多太深入。
小姑娘只是就一些简单层面的少量不解的问题,反复地想,陷入一个,无法解决无法回答又不能不想的单一循环。想的层面和维度,深度都不够。所以会有一封长长的信那样的困惑,都不值得杨绛老师从中挑出来讲一讲——你哪个问题是什么,另一个问题建议你可以读什么书。
跟杨绛笔下的小姑娘比,跟大多数同龄人,甚至跟大多数比我大十岁的人,我的读书量还是颇有竞争力的。许久没有联系的同学和朋友,没有联系的时间,可能是,一、两个月,也可能是三、五载。忽然收到消息,或偶然的见面,开头末尾都不忘提:
最近在读什么书?
有没有哪本书可推荐的?
只要听到了,我就会立马挑出一本,我认为还算有意思的书。
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我听过无数遍,问这个问题最多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每次听到家长问这个问题时,我既要忍住自己的忍俊不禁,又不禁替这家孩子惋惜"这个孩子投胎这家多么无辜啊!"
家长的骨子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活到现在还在去疑虑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家里长大的孩子,只要智力情绪理解力正常,他必然能够感受的到,自己的爹妈,对读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是游移不定的,哪怕不用语言表达出来,疑虑会代代相传。
本年度上半年,我听到的最令人伤心的一句话莫过于,"现在我已经不读书了。"
此人在当地也算中产,家中有高考的孩子,令人伤心的是过去的四年间,从遇到好书就会买来送人,到至今不读书了,他在此间的四年人间经历了什么……
当你去跟不读书的人描述读书有什么好处的时候,总是有人会疑虑,读书真的有用吗?
就我发现的最早问这个问题的人在东汉时期,各个朝代都有人问,问的人和被问的人都死了,有意思的是被问的人的名字留下来了。
自我当老师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向学生推荐过什么必读书。更没有要求学生去看什么书。当我去说,这一点和下一点已经我自己曾受益于哪本书,这句话是哪本书谁的意思,这说明我看了,并且践行了。自然有一部分学生去找,甚至有学生会悄悄地找,下次提到时,他说”布布老师,我也看了“。
如果我是这个学生家里的家长,这个效果就全然达到了,他长大后,人到中年,再去纠结读书有什么用的概率就会降到很低,他必然省了很多时间,比别人少许多犹豫的时间。
这也就是我常跟别人聊读书时,说的最多的,读书多、且会读书的人,更容易分清矛盾表面和本质的差异,知道轻重缓急,知道生命不过一瞬间,千万年来如此。
犹疑的时间少,
表面本质矛盾看得见,
做决策的速度快。
有不少人会马上疑问:我也读书很多,为什么我还如此纠结和拖延?
"你读书是不是为了晒书单?
你读的时候有没有反省并修正你自己?
你读到的认可内容自己有没有去践行?"
我就是图片中的那个朋友。
在我说“买了,送你了,走吧”的时候,这个决策没有花到一秒钟,只用了一个眼神,说了七个字。
这个决策的内在过程,几乎没有花任何时间,并不代表这个决策在大脑中没有工作程序,这个工作快而缜密到我自己都没有发现。这无疑是读书带来的好处,好处是让这个方方面面可以犹豫到出门再次折返买书的几天衡量时间,缩短为不到一秒。
1.已经决定要走,无论这个书店多么的好,多待一秒钟都没有意义了。我又不是带着孩子在这里假装熏陶一下读书氛围的。决定了,一秒钟都不要浪费。
2.让此人犹豫不能马上买,而是在这里看了一篇,再看一篇,原因有很多:
也许是她读书少做决策慢,也许是书价太贵,质量需要再评估。基本上在我的心里,中国的大部分书是便宜的,跟西方文明国家相比,简直太便宜。能想让你看下一篇的书,只要不是抄袭代笔,此书质量几乎稳定。图书在谁的心里觉得贵,那是他的个人原因,一些个人认知,承受能力决定的。
事实证明,只用我来支付这个书的费用,就不用再多耽误一秒钟。收到书的人立刻就能作出决定,她最大的收获,不是书的价格,而是,从这本书中读出来的价值。这个数目我来承担,没有什么好犹豫。此人高兴到如此,倒是让我颇意外。
3.读书的经历经验告诉我:一个眼神瞟到了书的封面,真的一点都没有被这个标题吸引,常年的快速阅读,加上本来头脑某个部位,字节字母辨别会颠倒,在我头脑里闪现的标题是《我不配过低的人生》,没有歧视“我头脑中以为的标题”,依然决定可以买,马上走。
原因是这一眼,我看到了作者的名字叫雾满拦江,若干年前曾快速地翻过这个作者不少通俗历史书。我以为眼前的这个人,从工作多年后不读书,近些年慢慢地开始读社科书,竟然在翻一本历史作家写的书,只要买来,再读一章,此人必然受益,说不定会是,在从此考虑斟酌事情上多了一个历史纬度的眼光,而不仅仅停留在以往的金融会计层面。《自在力,高处把握……》
如果我不买这本书,一个初步的创业者,一个普通的培训老师,不买这本书还能吃上一顿不错的快餐,不管我缺不缺饭,不会改变时间的稀缺……
我听到“你等我看完这一篇儿再走”,那么我就忍住内心的1000匹羊驼,等着一位阅读速度跟我相比很慢的人。我这么个给人机会和空间的人,绝不会催促:“快一点啦,别看了”。对我来说,不幸的是,此人看完一篇,又想再看下一篇。
人生中对我来讲,又少了25分钟的生命,可能还会多许多怨气,一肚子气带来的副作用是又少去不知道多少分钟的生命。
有人想读书,有人陪着耗生命,这是耗费。
有人想考研留学辞职跳槽离婚换人。他的家人陪着耗生命。这是耗费。
后者这种耗费,跟读一本书相比较来,更残酷,毕竟站在那里读书多度一篇的人当时是紧张又快乐的,我还没听说过哪个人在犹豫了一两年要不要离婚要不要辞职的过程中,这个犹豫的过程是快乐的?
不到一秒钟一个眼神的决策判断,收到书的人还很欢喜,抱着书走了,去咖啡店看了一个下午。在她现有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边看边说作者写的真好,作者写的真好。
对的,这是对她来讲,她好不容易改掉了一个习惯,通过正面侧面讨论一本书的名字、内容不好来抬高阅读量并不大的自己。我一直都相信,拿国人平均阅读量少说事的人,自己十有八九是拉低水平线的人,读书这件事,哪有限定数目去读书的人,愿意读的会读一堆,不愿意读的常年在问用处,谁见王健林去拿人均工资在说事儿呢?挣钱都忙不过来。
回到杨绛先生回信的那个女孩。好可惜,她自己不是,她身边也没有我这般一秒送书的朋友。
再假若她是杨绛家的女儿……一路长大的她,绝对没有机会去问
"读书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