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收到了一个快递。左下角标注内容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这年头还有人写信?”我不住地心想。不过即便是写信,也是让现代物流寄过来的嘛,时代总是在发展的。不论寄件人是谁,这种老派作风还是挺让我喜欢的。
回到宿舍拆开一看,经典的黄色信封映入眼帘,“让我看看这信来自何方,又写了什么内容”我心想。双手拿起信封时才发觉按压信封有阻碍,“这不是信吧?”边想边赶忙将信封打开,抽出里面的硬物,原来是妈妈帮我办的临时身份证。看到那张米黄色的卡,我顿时像是发现了什么,赶紧打开微信,原来妈妈有问我收到了没,不知为何,我没有回复。
想到这,前几天发生的事又涌上心头。
那是许多人考试的周六,周末嘛,总得出去玩玩的,于是周五就叫上了好友,相约周六欣赏经典重映的老电影。由于影院选址较远且影片较长,中午出发的时间略早了些,出发前不知怎地,鬼使神差地将身份证放进了口袋,尽管当天的所有行程都用不上它。由于时间上的巧合,我们在大门口等车前往目的地的时候,边上有许多同学在等待着入场考试,“好在我还要过段时间才考”我心里暗自庆幸,为自己能拖延些时间沾沾自喜了起来。
接下来事情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三个多小时的经典老电影实在是充满史诗感的巨作,尽管有所删减,但在电脑上看过原片的我在脑海中自觉补全了,并分析院线版缺少了内容后与导演剪辑版相比有何差异,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是否产生了不便,如今的电影为何没有曾经的风范等等。三个半小时仿佛转瞬即逝,我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影院,和友人讨论剧情的同时思考晚饭该去哪儿吃。
当代大学生,对吃还是相当上心的,因此我们很快确定了一个较远的地方,以满足友人一开始骑行观市景的愿望,尽管我开始对此坚决反对。
骑行开始了,6公里的路程由于交通的原因,花费的时间长了许多。经过数次对地点的更换以及小失误,我们总归是到了离吃饭的地方最近的停车点。就像我前几次做的那样,下车前我顺手拍了拍放身份证的口袋,没有预料中的安心感。
完了。
惬意淡然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心急如焚。我跳下车,不自主地大口喘息着,在停车点附近搜索。友人尚未跟上我,于是越过十几条微信的红点直接打电话过来。
“你在哪?”友人平静地问。
“我身份证丢了——”顾不上解释,我简单描述了下状况就匆匆挂断了电话,生怕一时的分神让注意力从可能掉在任何地方的身份证上离开。
“应该不至于在路上颠出来,大概率是之前停车掏手机的时候,只要找到停过车的地方,大概率就能找到了。”我一边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在心里安慰着自己,让前段时间本就压力重重的自己不至于在公共场合崩溃。
回到上一个路口,我在非机动车的狭小缝隙间目光如炬,但身份证仿佛刻意跟我作对似的,就是不出现。朋友此时也赶到与我见面,不知是抓到救命稻草还是出气沙包,我顿时心安了不少,尽管这对我找到身份证并没有任何帮助。但似乎人就是这样在大的困境面前,潜意识地将责难从自己身上推离开的动物,有人能控制住责任,但当时失去理性的我显然没做到。
“怎么办,我身份证丢了。”伴随着重重的呼吸,我又一次重复着现状,仿佛这能有所帮助,全然不顾其为本就压抑的情景带来的压力。
“沿着来时的路回去找找呗,那不然还能怎么办。”朋友无奈地说。
听到这,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要不是你不满意时间选了个这么远的电影院,要不是你非要骑车,要不是你非要换店吃饭,也不至于在路上花这么多时间,也不至于骑车导致我身份证掉了,也不至于我们现在如此狼狈。”我连珠炮似的回应轰炸着他的耳膜,但彼时我正目不转睛地扫视地面,并未注意到他的反应。
友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我觉得他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心里的焦急似乎被带走了些许,感觉内心轻松了一点的我展开了更凌冽的攻势:“如果是跟XX来,我就不会XXX”“如果跟XXX来,XX就不会发生”,期间朋友一直沉默着,我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只知道宣泄着不满。
就这样持续了数十分钟,从可能开始掉落店门口到最后下车的停放处,我们已经找了一个来回,然而那张卡仿佛失踪了一般。一开始我曾按照网上搜到的办法打电话给派出所,得到的回应是带证件补办即可。
是的,原本就这么简单即可,根本不需要浪费时间去找,不仅找到的概率很低,还让自己陷入消沉的漩涡。但我仍选择回头。从小到大的成长中我学到的是害怕犯错,一旦出错,就会选择最笨也是最低效的方式尝试消除错误而不是弥补它。
为何我要对友人恶语相向呢?这样我就可以骗自己过错不是自己造成的,以保护心底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这样我就可以假装我是一个悲惨的受害者,从而忽视自己的过错。
为什么我要回去找身份证呢?因为当我找到了,这件事就能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般,不需要再麻烦任何人,不需要让更多人知道,不需要面对自己的疏忽,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假装没有犯错。我害怕,我知道犯错后的惩罚,我知道失误后的嘲笑,我不想在请求父母办理临时证件时体会到他们的无奈。在为他人而活的20年里,我似乎还是当年那个害怕犯错的小男孩,我还是那个不敢面对自己失误的窝囊废。
“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熔炉》里的这句话被许多人奉若圭泉,我的看法是:我们一路奋斗,只是为了接受被世界改变的自己。
手写信件已经没什么人在继续了,但我内心深处还是过去那个小孩,自卑,害怕,又迷茫。我享受着世界的进步带来的新体验,也沉醉在止步不前营造的弱势者舒适区中顾影自怜,渴望进取又不愿努力,希望改变又害怕歧途。
塞林格写道:“我们确实活的艰难,一要承受重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幸运的是,在我无数次感到焦虑和手足无措的时候,总是有人默默站在我身边为我鼓劲,他们倾听着我倾倒的苦水,为我加油,伴我成长。我很感激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他们,我希望能与他们一同进步,一同成长,一并接受被世界裹挟着前进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