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全球青少年的一大问题,我国青少年群体中近视率更是居于全球之首,戴眼镜早已成为课堂和教室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关于近视眼的自我矫治和防治,本文将提出一些观点供读者参考。
首先对近视眼的原理进行分析:
左图为正常眼球成像原理,右图为近视眼成像原理,绿色图线为眼球轮廓,蓝色椭圆为晶状体,蓝色图线为物象的光线。在正常的眼球中,图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在近视眼中,由于晶状体失去弹性变凸而使得物象的光线无法正常聚焦在视网膜上,聚焦点偏向前了,因而看见的图像就变得模糊不清。为了矫正近视(屈光不正),常见的方法有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使用角膜塑形镜和近视手术三种方法,以下依次对此三种方法进行讨论。
1、佩戴眼镜
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治方法,使用形状为凹透镜的镜片来调整光线的散射,在光线经过变凸的晶状体之前先发散,然后经过变凸的晶状体聚焦成像到正确的位置,从而实现屈光不正的矫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防止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并且镜片能够对眼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缺点是,眼镜虽然防止了晶状体继续变凸,但也防止了晶状体恢复原状,此外眼镜的使用还会加大正常生活的麻烦,镜片的维护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
2、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角膜支架,佩戴在眼皮内侧,与角膜贴合,类似于隐形眼镜的位置。它的作用是限制角膜和晶状体过度挤压,让它只能够向着不发生近视的方向拉伸变形。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时候由于眼球正常的拉伸受到限制,眼睛会感觉到不适甚至疼痛,在一段时间后取下镜片,会发现眼睛的近视已经恢复,眼球被约束调整到了正常的曲度。经过多次佩戴后会发现近视的度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角膜塑形镜常常在青少年群体中使用,由于青少年的眼球相对于成人来说尚未定型,矫正的几率较大。
3、近视手术
以飞秒激光手术为例,近视手术即使用激光将角膜切口并压扁,使它的曲度下降,并以此来弥补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之问题。这种手术实则是后患无穷,通过外界的破坏来矫正屈光,必然打破人体正常的自然平衡。我曾有一个亲戚年轻时进行了激光近视手术后,20年后出现了玻璃体浑浊,行走时都十分困难,有角膜出现脱落的风险。通过另外的手术才恢复到能够正常生活的状态。近视手术除非是有临时的工作需要,例如参军,否则不建议轻易尝试,它对眼球伤害很大,通常在几十年后才显现后果。虽然现在的技术能够降低手术对眼睛的伤害,但还是会有不良的影响,总之外界对身体自然平衡的破坏,终究是不好的。
对于正常视力的人,他们的视觉系统能够获取到比近视眼多的信息,并且因此而耗费的体力更少。在使用电脑的情景下,近视的人由于需要离屏幕更近才能看清,他们的坐姿也会扭曲,体力耗费更大,而且受到的辐射更多。不近视的人不用离得很近就能够看清,坐姿端正,受到辐射也小,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的信息也更多,工作效率更高。所以近视的状态会使得整个人更容易陷入疲惫,然后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恶性循环。
除了上述常规的矫正视力的方法之外,本文推荐一种自我矫正的视力恢复法,叫做“贝茨”视力训练法,在1885年由美国眼科医生贝茨发明,贝茨医生的观点就是像锻炼肌肉一样来锻炼睫状肌同时通过睫状肌对晶状体来回拉伸来恢复晶状体的弹性,从而让晶状体恢复到过去的状态,从根本上矫正近视。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设置不同远近的物体让眼睛对它们进行反复来回聚焦,例如用双手各自持握一支笔,把它们举在两眼中间,距眉心不同的距离的位置上,例如5厘米和20厘米的距离,然后控制眼睛对它们分别进行来回聚焦,达到一种睫状肌的锻炼效果,练习一定的时间后,眼睛会产生酸痛之感,就相当于作俯卧撑后感到肌肉酸痛一样,睫状肌作为一种肌肉也会产生乳酸,也会长大变强。
通过睫状肌不停地拉伸回复,晶状体也会得到舒缓和锻炼,从而逐渐恢复弹性,久而久之就恢复了视力。就像长期不跑步的人通过一定的训练而变得善于跑步了一样。在贝茨医生的实验中,对于12岁的小孩,如果每天进行2小时类似的锻炼,连续进行12周,就能够摘掉乃至高度近视的眼镜。此外,经常参加小球类运动也能够起到帮助,例如羽毛球和乒乓球,它们也包括对小物体的来回聚焦。著名影视演员六小龄童在拍摄孙悟空之前,为了练就火眼金睛的效果,曾通过集中训练观察乒乓球运动而成功改善了高度近视。
制约近视恢复的一大阻碍就是用眼习惯,假设一个近视的人,突然有一天受到老天眷顾而突然恢复了视力,然而他工作和娱乐都是在书桌前对着电脑,那么即使恢复了视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逐渐重新变得近视;如果他用意志力强制自己纠正用眼习惯,用正常的不近视人群的方式来进行日常生活,那么他的近视很大可能也会渐渐恢复,如果辅佐以一定的训练,那么恢复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要矫正视力,关键还是要调整用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