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各种讲座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对现在的我来说,“努力”和“坚持”都是不存在的概念。尽管之前也有过、用过这些概念,但后来我主动把他们从我的“操作系统”中删除了。
【笑来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他为什么选择把“努力”和“坚持”这两个概念从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删除?他的目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
“努力”和“坚持”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被教导的概念,家长、老师整个社会都在给你灌输这两个概念,告诉你只有“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要说错,这也没错,但这两个只是初级的概念,真正的高手在思考明白之后,都毅然决然地放弃掉这两个概念。
因为只要是“努力”和“坚持”才能做下去的事,终归会放弃或者效果不好。因为“努力”和“坚持”对人来说就是“忍耐”,而不是“享受”,凡不是“享受”的事,人是很难做好也很难持续的,人性使然。删掉“努力”和“坚持”这两个概念是那些高手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一个更好的方法论。可能有些人会说:“在我看来,这就是努力和坚持啊,你所谓的享受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他们那么想,其实错了,我们做事情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通过这种方法论就可以做得更好,就这这么简单,不要想得太复杂。】
我在罗辑思维出品的“得到”上开通收费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后,就成了罗辑思维员工最喜欢的作者。这真的不是吹牛,因为我经常请他们吃饭——没有人不喜欢经常请客的人吧?
他们告诉我,在他们内部开会的时候,有人说:
“你看看李笑来,那么有钱还那么努力,他赚不到钱谁能赚到钱?”
这话真是莫大的褒奖,不过,确实有不对的地方,哪里不对呢?
“努力”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概念,正如“坚持”这个概念在我的世界里也不存在一样。
我一向有个看法:若觉得某件事需要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那这件事大抵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啊!
【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句话,“需要坚持和努力才能完成,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啊”,只有“骨子里真正愿意做的事”才能做好才能持续,那么方法论就很明确了,“如何把人生有价值的事变成自己骨子里真正愿意做的事”,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实现了人生的大跨越。】
“骨子里”并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我们的底层反应来自内脑与脊髓的连接处,也就是说,那里还真的是大脑深处(相对来看,“内心深处”是个相当落后的概念)。骨子里不愿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的。不信你就试试,再不信你就再试试——反正你这辈子都放弃这么多回了,再多一次也无所谓。
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我提炼出一个策略: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办法为这件事赋予极其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为什么我能想出这样的策略?原因你早就知道了吧!)
【这就是关键的地方,既然你想清楚了“如果不是骨子里真正想干的事情就干不好”,那么现在就给你方法论了“无论做什么事情,想办法为这件事赋予极其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那么你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简单来说是我重复的次数不够。
我现在的情况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从来没用过这个或类似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在阻止我?认识了某个观念或学了某个知识,接下来应用不是最有价值的行动吗?为什么我迟迟不肯动手?说明我的这个观念还不够深,需要不断重复,一直重复,直到深入骨髓。
一个有价值的观念,告诉你,你知道了,跟你能熟练应用,相去甚远,这中间的鸿沟是通过不断重复、持续重复、继续重复的过程实现的,从物理层面来看,就是大脑沟回形成并不断固化的过程。那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这些观念。】
例如,以我目前的情况,通过写文章赚钱是很难让我有动力的,至少不会有极大的动力——这是大实话。那该怎么办?我得想办法,赋予它一个重大甚至伟大的意义。于是,我决定,用从这个栏目赚到的所有收入建立一个公益基金,然后把它放到一个鼓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奖学金里去。
接下来发生的变化是这样的:我的大脑开始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意层出不穷……为什么?因为我算了一下:在目前的订阅量下,相当于每个字2000元,一篇文章按2000字计算,相当于能资助2000名大学生。这样的动力肯定和之前不一样了。写着写着,写高兴了,就不管字数了——超出一点就超出一点吧,反正得缴税,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啊!
【同一件事, 不同的人做会有天壤之别的结果,原因在哪里?主要是因为做事者的心态不同,所用的方法论不同,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方法论,只知道埋头去做,少部分人通过不断摸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方法论,并应用在做事中,他们做事的效果不好才怪呢。】
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吧?对我这种人来说,一旦决定了做什么事情,是用不着坚持也用不着努力的。一念一世界,在我们这种人的世界里,这不是那种苦哈哈的坚持,也不是那种臭烘烘的努力。这是什么?这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事情啊!这么有意思的事儿,谁敢拦着我,我就跟谁急!
这个策略我用了一辈子。
【天壤之别啊。】
【我要为我的游泳这件事赋予多重极其重大的意义。
游泳对我来说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
当你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考TOEFL和GRE,要背20000多个单词——一听就是苦差事。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哪是人干的事儿啊?!”然后,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琢磨:能不能给背单词这件事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呢?我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考过TOEFL和GRE,拿到高分,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相当于一个单词50块钱,爽啊!我本来在开始阶段每天背50个单词,适应一段时间再加量,但想到这一层时,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不行,我第一天就要赚5000元!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你能想象在那个时候一天赚5000元人民币是什么心情吗?
到了第二个月,我觉得“每天赚5000元”很不过瘾,便开始尝试“每天赚10000元”——也不是太难吗!当然,后来到了新东方,开始教书,发现年薪百万全是扯淡(税前都达不到)。我连讲课带些书好不容易折腾到税后年薪50万。我在那里赚了七年的钱,粗略算下来相当于每个单词175元——也是“醉”了。
所以,人与人的差异,往往只是一个念头的不同造成的,可实际上的差异,却是整个世界的差异。
【那么是什么控制人有什么样的念头?价值观。认为什么更重要。所以,锤炼自己的价值观何其重要!】
一念一世界——这是很实在的道理,一点都不虚伪。对我来说,每周在《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专栏和大家一起升级一个概念,就相当于每周带着几万人穿越到下一个“平行世界”。这真的很爽,爽到“根本停不下来”的地步。你觉得我需要坚持吗?你觉得我需要努力吗?你现在还觉得“努力”和“坚持”这两个概念有意义吗?它们完全没用了啊!所以,在许多年前,我就把这两个概念从我的脑子里删除了。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惯用的措辞是“另一个物种”)。其他人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能做到的事情,在你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世界里,就是“根本停不下来的”、“谁不让我做我就跟谁急的”事情。除了上面提到的“为它赋予很多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与技巧。
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在你已经想办法为它赋予了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拿出一张纸,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去罗列一下:
1.若没有这项技能,现在有什么事情我根本做不了,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做?
2.进而,我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什么样的机会?
3.若最终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会和哪些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变得多么凄惨?
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能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相信我,这回“吓到”你的大脑(准确地说,是把你所需要的潜意识深深埋入你的潜意识)。然后,你的大脑就会在很多时候自动工作,催促你抓紧时间,否则,它就会焦虑、害怕、不安……
另一个尤为重要的技巧是:
想办法去寻找拥有这项技能的人和人群(买房、学开车等都是社交化学习),尽量与他们共同度过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也起码要时刻关注他们(之前提到过,要想办法“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的朋友都是胖子,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你会慢慢被“传染”,也变成一个胖子。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事实:这些胖子的存在会影响你对“肥胖”这个概念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当他们叫你出去吃夜宵,笑嘻嘻地对你说“喝点啤酒呗”的时候,你会欣然接受……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深刻。
所以,当你与拥有某项技能的人(最好是人群)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没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你和一群熟练应用外语的朋友在一起,久了你就会觉得英语就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啊,就是没有它根本不行的。】
这些判断上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和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如果没有毅力根本就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全都变成了“特别好玩儿”、“根本停不下来”、“要是在能多玩儿一会儿就好了”的事情。
这就是我创办“新生大学”的原因。对学习者和追求进步者来说,仅仅是互相见到,互相知道对方的存在,都有巨大的价值,只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已。之前提到的“镜像神经元”也是“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的根本原因。
所以,你也把“努力”啊、“坚持”啊,从你的操作系统里删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