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2岁以后,就会进入所谓的“叛逆期”,家长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又做不好事,又不听教,十分烦恼。有时候孩子喜欢自己捣鼓一些东西,弄不好的时候会生气,家长想去协助,孩子也生气。真是看着着急又不知该如何帮助孩子。有时候孩子上课,还没听老师讲完就开始自己做,却压根不跟着老师的步骤去做,没有吸收课堂的内容。有时候孩子已经错了好几次,并且也批评教育了,可是就是不肯改……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难道都是由于“叛逆”二字嘛?
其实啊,面对孩子自己做不好,还不肯听家长教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孩子是否认为自己是错的呢?所谓的错,到底又是用什么标准来定义的呢?
孩子不认为自己有错
一,从生理上说,在孩子2岁以后,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发现了自己和外界的区别,想要找到自己是谁,想要尝试自己的能力,尝试自己可以做什么。于是,孩子会尝试自己来做事情。
但是,孩子在2岁多的时候往往很多能力还发育不够成熟,所以,遇到很多事,孩子们搞不定。遇到孩子搞不定的时候,家长通常是愿意帮忙的,但是孩子心理不一定愿意家长帮。于是,就会出现一方做不好要发脾气,一方想帮忙却帮不上的情况。那么,在这样的场景下,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理解他们想要自己尝试的意志,保护好他们的自主性。其次,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我们应当耐心一点,陪伴孩子度过情绪,而不是试着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最后,我们可以在孩子愿意时,多方位提高孩子各方面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应对各种问题,自己解决。
二,在孩子4岁以后,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以后,孩子会进入第二个高级叛逆期。这时候孩子因为需要学习很多新技能,生理上,孩子会有极大的自信心去帮助孩子自我膨胀,以便更好的面对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已经具备一些能力了,免不了想要试试自己到底有多能。于是就会造成孩子既不愿意听家长教,自己又做不好的情况。那么,面对孩子已经可以做一些事,但是,孩子压根不知道自己做的不好,家长又应该如何引导呢?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多去尝试。我们让孩子试错的时候最好是主动提供,在我们的关注下去试错,总比孩子自己一个人出现什么问题的好。但是,既然要让孩子试错,就不要在旁边唠叨,批判,以免孩子心生不悦。
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是同时也要给孩子立下规则。比如有个孩子上乐高课不喜欢听老师的,每次老师还没讲完,他就想要自己做,做出一个和老师完全不同的作品来,还洋洋得意。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先满足孩子想要自己创造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创意,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多尝试各种乐高拼搭和创意,并且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感受。其次,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到底需要孩子上课中获得什么。比如,我们带孩子上乐高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想象,专注,如果课堂上孩子不听老师的,自己做,如果能达成同样的目的,是不需要过多干预的。我们可以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并且给孩子提供选项:你想要自己搭建,我们可以在家里来进行,你可以选择不上课。但是,如果你要选择上课,那么上课是有规则的,上课的时候,你需要听老师讲完了,按要求进行搭建。在这样的选择下,如果孩子选择了不上,家长就需要尊重孩子;如果孩子选择了上,孩子就要遵守规则。然后家长可以监测几节课,看孩子是否能够做到。
其次,孩子试错以后有情绪时,家长不要否定孩子,而应该陪伴孩子自己度过情绪。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是让孩子看向过程,知道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哪里做的好,哪里可以有所改进。从看向结果转为看向过程。
最后,当孩子愿意时,在孩子旁边家长可自己尝试多做做,让孩子观察,还可故意做错,然后很好的处理自己的错误和情绪,给孩子做出榜样。相信在这样的场景下,孩子就会明白,原来做错了以后是需要去找找自己哪儿可以改进,而不是在那发脾气的~
孩子认为自己错却仍然这样做
一,如果孩子的认知已经发现自己的错,但仍然坚持,那么可能是孩子为了对抗而对抗。作为家长,我们反观自己在什么时候会这样做呢?当我们感觉自己不被肯定,被别人误解,看不起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情绪崩溃,行为叛逆。所以,这可以归结于亲子链接不够,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需要首先看看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看看是否不够尊重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尝试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一副家长在上,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状态。当家长的身段放低,尊重孩子,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沟通时,孩子是会愿意和家长链接的。
二,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是觉得无所谓。
有些孩子虽然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好奇后果,会去尝试。而且,可能孩子小时候没有承担过太多的结果,觉得犯错无所谓,一错再错也没关系。如果孩子是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犯错的代价。让孩子体会犯错误的逻辑结果。比如,当孩子乱扔东西砸坏了,我们需要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贴补;当孩子在打翻了牛奶在地上,我们需要带领孩子一起把地清理干净;当孩子在饭店大哭吵到别人,我们需要带领孩子出去吃不成饭……当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就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这个后果是需要自己承担的,慢慢的,孩子的责任心就会产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三,有时候父母自己做不到位,却去要求孩子
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去要求孩子时,一方面没有底气,一方面孩子也只会表面敷衍,心里不服气。如果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做出好的表率,孩子是不会听的。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
相信,对症下药,我们的孩子会顺利的度过这个所谓的“叛逆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