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的源起,来自一年前的约定:借何老师的《大秦帝国》,要求不能白借,读完要分享收获,光读不思,那等于白读。他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他坚信“我们的一言一行里,都藏着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对于老师的认为和坚信,我也是常常思考的。对于与老师的约定,当然也是要履行的,不然,以后怎么还好意思去蹭书。
孙皓晖老师积30年文史沉淀,历时16年,奉献出这6部11卷,共500万字的《大秦帝国》,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对于这样的一部书,看完感觉满脑子都是干货,但真正开写分享,却发现不知从何下笔,于是一拖再拖,直到近期好几个做HR的朋友见面时都在吐槽同一个话题:
天天都在打电话、去人才市场、在网上发信息、去校园宣讲、做招聘的H5页面,可就是招不到人,人家就是不来面试呀,我能怎么办呢,我能怎么办呢?感觉被“面空”,你那有好的工作没,我转行吧。
然后2300多年前的那招聘海报(求贤令)就在我脑海里再现了,但我们暂不聊工作,不聊招聘,先分享故事: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潜力,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那时候的人们讲话真心有点难懂,我们稍微直译如下:
“往日秦国自穆公管理期间,修德行武。东边平乱了晋国,以黄河为界限。西边霸占戎翟,开地千里。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诸侯前来祝贺,为后人打下了基础,大业有望。其后君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昏政,内乱频出,外患交迫,三晋攻夺我河西,诸侯都蔑视我秦国,再没有比这更让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想收复穆公打下来的土地,振兴秦国。我想起先君的作为,痛恨在心。各位贤士群臣有能出长策奇计让秦国强大者,我则封他为官,与他一起分享秦国。”
这则招聘海报,在当时像一股清流,迅速传遍了山东六国,仕子们奔走相告。虽说时移事易,但我每读一次,都会莫名振奋,期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时代。
那是个最坏的时代,那是个最好的时代。
如果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我们会怎样开始,怎样结局?
发布这则招聘海报的人,叫渠梁。国籍:秦国。工作职务:秦国董事长兼CEO。22年后,他有了自己的谥号,后人称他为“秦孝公”,那一年他21岁,刚刚上任,公司内忧外患,百废待兴。
看到这则招聘广告的人,叫卫鞅。国籍:卫国。工作经历:长期在魏国从事行政管理实习工作,具体职位为中庶子,指导老师为魏国国相公孙痤。年年被评为优秀实习生,国相在临终之际不忘向CEO魏惠王单独推荐,建议要么委以重任,要么杀掉,因为如果此人一旦流入他方,会成为魏国最可怕的竞争对手,魏王无视。22年后,其尸身被车裂后示众,后人称他为“商鞅”。那一年他约35岁,即将失业,手持《法经》,满腹才学,即将启程西去。
执行这则招聘海报的人,叫景监。国籍:秦国。工作部门:秦国总办主任。生卒年月不详。官至上大夫。一直忠心耿耿,为国为民。那一年他20岁。即将为商鞅引荐并三劝秦孝公,助其面试成功并为后面的变法鞍前马后。
二十出头的年纪,放到到咱们今天,本科还没毕业,正是天天踢球吹牛逼、狂约会的大好时光;而对于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变故的孝公来说,不管愿意不愿意,他都要担负起属于他的责任,不然就要继续落后挨打,被六国耻笑。于是在分析自己面临的实际后,发明了《求贤令》这种新颖的招聘方式,但能引得多少愿者上钩,估计他自己心里也打鼓。
三十几岁的年纪,放到咱们今天,已有十年工作经验,早已择城、成家、立业了;而对于刚刚在“死神”那逛了一圈的商鞅来说,仍是孑身一人。是时候离开这个当初满怀梦想来到的国家了,恩人已去,新君无视。虽满腹才华,也只能对夜空叹,何处才能生根发芽?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志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具有求实务新作风的秦孝公,怀着满腔诚意写下的招聘广告。
被同样务实并且喜欢创新的卫鞅看到,怀着满腔诚意启程西出函谷关,找到了同样怀着满腔诚意为主分忧,正满世界招人的老朋友景监。
一则招聘海报,三个不同角色,一个共同目的,开启了一场决定秦国命运的面试。
第一次(聊帝道)效果很糟。孝公听得打瞌睡。景监过后挨领导一顿批,说是举荐的人不咋样。但景监还是推荐卫鞅。
第二次(聊王道),秦孝公稍微听进去了一点,但是兴趣不大,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
第三次(聊霸道—富国强兵之道),商鞅分析当时三大强国魏国、齐国、楚国变法的成功与弊端,提出自己的《治秦九论》。孝公听的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孝公希望最好能有让秦国短期内做大做强的方案,因此一提强国之术,他立马就来精神了。
面试结果:顺利通过,但孝公考虑到兹事体大,事关国本,先让商鞅下到各县,实地调研,摸清情况,一年后,再提交作业。同时召开朝会,听听叔叔伯伯、兄弟等文武大臣意见。商鞅再次不负所望,舌战群儒,至此,试用期结束,如期转正,被任命为秦国左庶长,开府办工,准备变法。
一对中国历史上绝版的君臣组合诞生。
春秋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运动,孕育而生。
故事讲完。
分享话题1: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一、先聊聊啥叫“好工作”。
讲真,回答起来有点难,1000个同学应该会有1001个答案,仔细想想,好的工作,应有如下特征:
1)能否学到东西。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锻炼最大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因为这样能让自己学到东西,如专业能力、为人处事等。商鞅同学干相国助理,一干10年,10年的时间里,他把李悝的《法经》研究的透透的,天下大势也了然于胸,得到国相的多次举荐,为他后面的成功转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发展潜力如何。公司虽规模不大,但是朝阳行业,上下齐心,正在成长期,则可以和公司共成长,这样的工作机会就是好工作,而不一定非要去大公司,干着程程序化、标准化、白开水般的工作。商鞅同学在分析完山东六国后,果断选择了当时士子们都看不上的秦国,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国君励精图治、坚忍不拔,看似柔弱,实则正在休养生息,举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雪耻、要生存、要发展。
3)能否与技能对口。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否和工作相符合,比如工作的环境、工作的价值观、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商鞅作为法家的忠实践行者,哪怕在魏国面临失业,他也没有随便跑到齐国或楚国去。而是选择了秦国,因为秦国的工作,才能让他在那大展拳脚,任意施展。他前两次和孝公瞎扯的“帝道”和“王道”,虽被孝公训斥,却也让他确定了孝公的需求,于是第三次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面试顺利通过。
4)能否提供相应的薪酬。对于刚找工作的同学是能否解决温饱问题,对于像商鞅这样种心系天下的同学来说,则是物质以外,精神层面的需求了。后来,孝公也信守诺言,封商于十五邑于他,称其为“商君”。
二、再聊聊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没有社会背景、不是重点高校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兜里钱已花光光。面试上的了,自己看不上;自己看上的,面试官看不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怎么办呢?
1)站到镜子前,好好看看自己:我有哪些特长和优势,我的兴趣在哪方面,我有什么成功的社会经验,五年后,我想成为怎样的自己。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如果觉得我就适合做一个文员,那么五年后,真的可能还是个文员。
2)认清自己后,擦亮眼睛,寻找优质的企业和职位:记得自己刚毕业时,为了能早日上班,在人才网上注册后,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招人的信息就投递简历,不看行业,不看岗位。后来才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走,结果就是随着大流走了,选择了一个行业,便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首先要清楚一个行业里实力前几的公司和最有潜力的公司有哪些,哪类职位最适合自己。那种常年招聘、人员流动大的公司,一般都很难提供好的工作。
3)找准行业和职位后,投递简历:在决定投出自己的一次机会前,记得先了解下公司的历史,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对职位的要求。然后把简历稍作调整,把自己优势突显,以增加机会。如果感觉自己特别适合,也可通过朋友或毛遂自荐。比如2千多前的商鞅,前提是自己各方面准备好了。
4)知已知彼,准备面试:“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公司”“谈谈你对这个岗位的理解”,十个HR,估计有九个都会不自觉的问出类似问题,尽管他们面试前准备了N个新的试题。所以,面试前一定要把公司历史,行业现状、工作岗位要求搞清楚,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解决思路,在面试的时候寻机表达,HR都喜欢有才又认真努力的面试者。基本的面试礼仪,着装打扮等在此略过。商鞅同学得知秦国招聘信息后,也立即启程西去,他没有直奔栎阳,而是沿着函谷关一路实地考察,了解老秦人的民情风俗,边关战备,等他见到景监,有机会面见孝公时,也不着急抛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几次和孝公充分沟通,在了解清楚所有情况后提出自己的《治秦九论》,成功通过面试,一举成为大秦集团的高管。
/完/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看上一篇分享:一场招聘,一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