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位于济南章丘区东部山区,与淄博、滨州地区搭界,俗称三不管地区。
由于受三个地区文化影响,我的家乡春节习俗也别急特色。
大年三十这天,如果近几年有去世的老人,中午包了水饺,下的第一锅水饺,要到坟头祭祖。睡觉承在小碗里,每个碗要放四个水饺。
如果亲人去世很久,就在家里送老。在家里摆上贡品,点一柱香时间,然后磕头,到大门口,找块干净的地方,烧纸,放鞭炮(以前这样,现在禁放烟花,就取消放鞭炮了)送老。
然后,再磕头。磕头也有讲究,要按顺序来(父亲、母亲、哥哥、嫂子,最后是未成家的),每个人只能磕三个。
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做菜吃饭。早的时候,都是母亲做菜,做饭。现在,母亲年龄大了,一般由家里老大负责做饭。
摆贡品或者上坟,还是以父亲为主。
晚上,吃完饭,一般是一边拉家常,一边看电视。当然,孩子们还会趁这个时间给老人过节钱。
晚上十点,全家人一起继续包水饺,一般包两大篦子,主要是第二天早晨吃。包完水饺,过去要放鞭炮,条件好的,要一直放鞭炮放到晚上12点。
第二天(初一)早晨一般五点起床,要摆贡品,一般是祭拜天神、财神、灶神。
早晨,孩子们都起来后,也是下水饺第一锅贡神,不过每个碗只能放三个。
也是一柱香的时间,父亲开始在神位前烧纸,烧纸完毕,开始发钱粮。以前,这个时候也是放鞭炮礼花。
发钱粮完毕,开始做早餐。也是和晚上一样,炒菜、喝酒、下水饺。
不过,初一早晨有个忌讳。不允许吃烤的东西,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
吃完饭,天会大亮。这时老人会给孩子压岁钱,发红包。
大人现在给孩子发红包,大多数是微信发红包。
早晨八点,才正式开始出去拜年。拜年一般是从最小辈开始,先是孩子,接着是儿子、儿媳,最后,朋友之间相互拜年。
拜年完毕,本村里相熟的会约在一起打牌,下象棋,有的人喜欢爬山,几个人有说有笑,相伴而行。
初一这天,过去村里会邀请戏班子唱戏,一般是吕剧,演员唱得都很专业,穿着漂亮的戏服,表演者展示着专业的动作,看戏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叫好声、呐喊声不绝于耳。
现在,村里成立了秧歌队,主要有一些老年人组成,跳的有模有样,深得群众喜欢。
初一晚上,家里所有人再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第二天早上,回家过年的亲人,由于还要上班,或者走亲访友,就先回家了。
这就是我们村一个完整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