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在倾听的时候是学生,在讲述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扮演着老师的身份。
有的人非常善于倾听,就像课堂上认真的学生,他们非常专注于倾听的内容,不论这个倾听者是在陈述事情,还是在诉苦,还是在抱怨。他们会在倾听完之后,根据他人的需求给予相对应的反馈,发表自己的参考建议,对那些诉苦抱怨的进行安慰梳理,但是这一个过程是非常的难,要做出最恰当的建议或者安慰,最先要求你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完全的旁观者角度去聆听,实在做不到,那么至少要保证不能在一开始时就被带入到讲述者的状态中,讲述者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微妙的,最初,他只想简单表达一下或者情绪发泄一下,随着聆听着的互动,讲述者发现自己被认可,随着这个认可的程度越来越高,讲述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到放大自己的讲述内容的环境,一开始只是受一点小委屈那么最后会演变成全世界的人都在欺负她,一开始只是做错一点事内疚变成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也有的人在倾听的时候,只要是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这个时候会马上切入这个话题给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方案。这种风格的一个好处是,会将消极的人的讲述状态随时打的支离破碎,让讲述者不会一味的进入消极的环境中,但是对于一个在陈述事情或者计划的人来说,这种风格的听众简直就是个灾难,自己的思路经常被打乱,不停的找主题,切入,打断,再找主题,再切入,再被打断,这个循环对讲述者来说是非常难受的。因此,也有一些讲述者在事先往往都会要求讲述过程中流畅进行,结束后,留有一部分的交流时间。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比较倾向于对方是个非常好的倾听者,退而求之,他不要过多的来打断自己的话语或者思路,最忌讳的就是,对方不停的打断,尤其在人多的地方,被当众打断说话,很多人都会认为没面子,认为对方是在找茬,这里不排除有人别有用心,但是多数的人都是出于好奇的本能和表明自己的立场。每一个人都有好为人师的表现感,如果认同你的新观点,代表了你比我优秀,但是假如,我的观点优于你的,并且你在我之后也认同,那么这种老师的感觉立马就会呈现在大脑中,自己的立场很多时候都是已经在大脑中沉淀过了,自由少数的人,会在听到不同立场时,不急于马上表态或者马上持对立的状态,他们会选择暂时对两个立场进行冷却处理,重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