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天跟司机出去办事,半路上看到一个老妇人偏偏不走人行道,走在马路上,走得还挺慢。我一时口快抱怨说,这老人家怎么不走人行道,还特地走机动车道上,难道不知道那么多车很危险吗?司机师傅马上接着说,其实有些老人家行动不便,我们以为人行道安全、方便,但是人行道上的那个台阶,对他们来说,有的老人家可能真的上不去。强行要上,反而会有后仰或者失衡摔倒的危险,所以才冒险走机动车道,起码汽车会让着人。
我此时才惊觉,我一直是以年轻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小台阶,那个坎对我们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存在,但是对于老人家来讲,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可能真的存在危险与困难。
住在同一栋楼里,就偶尔会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家,艰难地上楼和下楼,每走一步台阶都得用上全身的力气,基本上走一步要用上5秒钟。如果是这种情况,他们连走上人行道真的都有一定的困难。
中国的盲道,经常被吐槽“上面除了没有盲人,什么都有”,一细想,确实如此。我还真的没有在人行道的盲道上看到过盲人走在上面。从现实上看,真的市政建设方面,在这里欠缺考量,“想当然以为”地进行设计、规划。我认为,每段人行道,起码都应该在头尾设置缓坡便于盲人和老人家上下,有时候自行车上下人行道,面对那段台阶都显得困难。
究其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设计者没有切实转换角度,用盲人和老人家的视角来体验和尝试。你让那些人行道规划设计师蒙着眼睛,拄着拐杖去走走看?到时他们才会对自己的设计规划有切实的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