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一上午都在补我所立的flag:说好的计划看《自由在高处》,反而是藏在文件夹里好多天,今天才重见光日,一些书籍导图倒是看了两篇。
我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方面,总是格外的留意和上心:忍不住分析,自己为什么看这些会看得兴致盎然,看财经类觉得晦涩,理解起来格外的困难。
也有可能是因为,人总是对已知的视而不见,对未知的恐惧。
离开舒适区就是要面对未知,要面对不稳定的未来,要面对所有的质疑和责难,甚至从头来过。
一。
知乎有个问题:赚钱是为了活着,可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人总得有追求,这些书,我也是很爱看这些,不知道是不是毒鸡汤看不下去,总是需要看哲学类文章练练脑,是不是迷上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
前段时间心灵奇旅这部电影,看哭很多人。
这部电影动人心弦,教人用另外的角度去看待死亡,似乎死亡也没那么可怕,变得有点可爱和易于接受。
生命的终极命题就是死亡、自由、孤独与无意义。
二。
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和领导人物都会读哲学类的书?
哲学里面有很多追究人类生存本质的地方,能够戳穿大脑为我们编织的谎言,洞悉意识表面下的焦虑,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是在小学的时候,接触到死亡,听到别人家出殡时候的奏乐声,那个时候虽然不明白,但本能就觉得很恐怖。
到现在听到这样的声音依然会感觉到恐惧。我从小奉行,要做最特别的那个,坚信自己的独特性,觉得自己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
长大后,真正接触到身边人的逝世。可那个时候的自己已经不再相信自己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似乎失去了自己。
俨然是依赖于一个超脱自己本身存在的个体或是概念,来抑制住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的确是,害怕死亡,会使得我时刻想要吸引别人的目光,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感,摆脱死亡的终极命题。
三。
今年疫情的影响,让我觉得死亡未曾如现在这般近过。那个时候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过去一年里面,除了同事和家人之外,接触最多的一个人。
我想我被欺骗的钱财和错付的信任感,不是给予了对方,而是安抚我那惊慌失措且无处安放的心灵。
暂且听信了对方这样的观念:辛苦半年,学成归来就能月入上万,享受别人的尊重,享受自己的人生。
我接受了这样的观念,接受了这样的信仰,来逃避自己害怕死亡、逃避责任和愧疚感。
利用这个心态对抗恐惧的人,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迷恋上一个强势霸道的人格,无底线的降低自己的自尊来讨好对方,仿佛只有向“终极拯救者”证明自己的忠诚,我们就可以对抗死亡这个终极命题。
上述很多心理情况已经涉及到了自恋自大、无法逃离P U A,这个时候,如果不深入到死亡恐惧,是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
四。
那什么时候会让我们接受自己终究会死亡的这件事?
历史研究表明,身患绝症或者濒临死亡体验的人,在接受死亡后,总会爆发出极大的热情。我希望最好是不遭遇这样极端环境的情况下,我们也能缓解我们的死亡恐惧。
不断讨论死亡,会让我们对生老病死这样的话题不再讳莫如深。我年少时,最怕的不是死亡,反而是病老。生病是个极其麻烦的事情,最先考虑的是经济状况。不管大小病,足以影响一家三代的人生。
老,绝大多数女性是无法接受自己容颜不再的事实:牙齿掉光,弓着腰,撑着拐杖,在小道上步履蹒跚。
现在很多平台播放着一部分人优雅老去的短视频。但若是没有经济支持,很难保持这么优雅,最重要的还是内心的富足。
内心的富足会让你对容貌不再像年少时那么狂热,也让你对外界的是非评判变得不那么在乎,对人对事都很宽容。
我们不是生活的受害者,而是生活的掌舵者。以独立之志,行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