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眸弋
你相信信仰的力量吗?我不知道,但是我见识过信仰的力量。
在青海的日子里,大概就是这一天最让我的心魂来回晃荡吧,撕扯拉锯,不得安宁。
这一天,旅游卫视的人过来提前踩线,要拍一个叫匠心之旅的纪录片,我们老板亲自带队,也顺手带上了我。
早上我们去了他们所在的酒店,看他们忙忙碌碌敲电脑赶稿子,不禁笑出声,哎呦这不是我之前的苦逼生活嘛!
笑完他们,我们一起去了塔尔寺,因为塔尔寺里面有一个木雕工厂,专为寺庙修复新建做雕工。
我很兴奋,我修过中国传统建筑这门课,早就迷恋雕梁画栋,曲折廊檐,今天不仅能够看到这些,还能接触到手艺人,怎么能够不兴奋!
到塔尔寺后大家买票进去,老板问我导游证呢,我说没有带,立马被老板惨骂一顿,我在心里默默说塔尔寺不认各种证件的,包括导游证。
但嘴上也不敢反驳,只能默默听她骂完,最后木雕师傅将我带了进去。我很好奇的触摸着塔尔寺里的一切,面对精美,我连赞叹都是小心翼翼。
梵音袅袅的塔尔寺,里面有来来回回的小喇嘛,没有丝毫少年老成很是可爱机灵。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这些可爱的小喇嘛而是那些虔诚的信仰者。
他们跪在供奉历代活佛的大殿前,以五体投地的姿势坚持着信仰。干涸的脸上布满严肃,深陷的眼窝里盛满坚定。
一合掌,一闭眼,一跪,一伏,一磕,一起,一合掌……
周而复始,好似不知疲倦。
他们脸上的表情不变,身下的动作不变,身旁来来往往的游客,虽是形态各异,却怎么也掩不住他们的坚定。
我知道,他们要磕够十万个长头。他们身上的衣衫已经足够褴褛,他们身下的青石板已经足够光滑,我想他们的长头快要磕完了吧?
第一次见到信仰的虔诚,心里没有震动没有激荡,有的只是平静,被他们的专注感染的平静。
旅游卫视众人的重点不在塔尔寺也不在藏传佛教,我也只得跟他们匆匆游览了一遍,然后去了正在施工兴建的藏经楼,看雕花上漆粉刷,然后又去了木雕师傅的工作场所。
类似采访,没有正式拍摄,有几个记者问木雕师傅问题,大概就是为什么会坚持做雕工师傅,对这项手艺的传承有什么想法之类的很官方的问题。
我看过那么多纪录片,不想听这些很官方的术语,就拿着刻刀在一块儿废木头上瞎比划,结果木雕师傅的回答差点让我拉了手。
他回答的可一点也不官方,他拿起了刻刀纠正着徒弟的雕工缓缓说:“嗨,就是为了挣钱,年轻的时候没什么本事就学了这点手艺,现在孩子们都不乐意干这个,不挣钱,不挣钱……”
听惯了各种家族传承的手艺人说着为了传统艺术,这种论调到是让我很不习惯,放下了手中的刻刀继续听。
记者很明显不愿意听这样的话,又把问题扯到了家族传承和村内传承上。
“这手艺能养活一村子的人,手艺越好挣的越多,不过我们都是按件算钱,我侄子,侄子去尼泊尔学过,手艺好弄得好……”
木雕师傅一直在说家里的经济情况,好像在谈民生而不是谈手艺。记者找了个借口结束谈话,然后和一个年长点的人相视一笑摇了摇头。
我心里了然,我说电视上的工匠怎么都那么爱护文化,甚至有很多没有文化的工匠也是那些醉心保护。
我没有说话,只是跟着他们又去了一趟木雕师傅说的村子。那个村子我经过无数次,因为它是去塔尔寺的必经之路,每个门店都在为塔尔寺搞佛像泥塑,铜塑,还有一些藏传佛教小用品,很是特色。
去看了木雕师傅说的侄子,就是去过尼泊尔学艺的那个,他更是不善言辞,连挣钱的话也说不出,只一味的说是父亲让他去他就去了,然后摆弄着刻刀。
我觉得,尼泊尔对藏区来说,是个很神奇的地方,起码我认识的人好像都以去那里镀金为荣。比如从尼泊尔搞来的手链,卖的最火,比如去尼泊尔学过手艺,回来能够吹嘘好多年。
可能是他们觉得这个传统艺术没什么噱头,老板又突然想起她的准合作伙伴,大家又转向塔尔寺边上的一个画唐卡的地方。
塔尔寺三绝之一,自然很是有噱头。也许是带着宗教意味的东西,总能轻易让人肃然起敬吧。
有一排房子,里面都是画唐卡的艺人,他们每天有固定上班时间,出门要上很好的锁。
因为唐卡,真的太贵了,艺人告诉我们,他们用的颜料不是很正宗,只是现代的手艺,然后他打开一袋小小的不知道是什么的颜料,说这个才一千块。
我看着那和一袋食盐差不多的袋子,心里念了一句好贵,结果艺人又告诉我们,早以前,颜料都是用各色宝石加名贵藏药磨制而成,价值根本不可估量,而且,几万年都不会褪色。
我想着用蓝宝石磨粉的场面,又想了想塔尔寺某殿里的唐卡,除了握草,我什么也叹不出来了。
艺人说,唐卡没有原图可看、可对比,每一副都是原创,他们要先构图,再定图,然后描绘,再然后上色,整个过程要持续两个月。
我看了看所有的唐卡,感觉都差不多,都是菩萨佛像之类,外人也看不懂。
现在回想起来,心里的感觉不是那样强烈了,就是想起我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中国有的是工匠,却没什么一艺术家。
结合这次踩线之旅,我对这句话真的是特别感同身受。现在我记不起我当时是如何难受又欣喜的走完那一天,只记得,我写了个仿唐伯虎的诗,却不知道该送给谁。
莲花山里莲花寺,莲花寺里莲花匠。
莲花匠人雕莲花,又取莲花奉佛爷。
我只记得这点了,反正是表达清闲雅趣的意思,可我现在想起来,脑子里只有各种师傅们忙碌的身影,当时又没有记录。
我想,等我老了。我也许会找这样一个地方,坚持手艺,坚持信仰,坚持生活吧。
现实并不允许我多想,回旅行社已经是晚上了,我明天还要跟师父的团,我怕有意外情况,熬夜把明天的景点准备了八百遍,半梦半醒间等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