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在瑞士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建起一座石头房子,把它叫做“塔楼”。在那里他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作为自己保持深度思考的场所。他是在一次印度之行中发现当地人有在家里开辟冥想屋的习俗,于是受到了启发。
另一位名人比尔盖茨则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深度思考。他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通常是躲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
荣格和比尔盖茨为自己创造了深入开展思考和工作的条件,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脑力。《深度工作》这本书介绍了“深度工作”这个概念。所谓的深度工作就是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而现如今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却越来越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那就是网络工具。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高达60%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
这是典型的浮浅工作,也就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大大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那么是什么剥夺了我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我们都是在强调协作和沟通的开放式办公空间里,不断受到别人的打断和干扰。而即时通讯工具则加剧了这一状况。我们的工作就是不停地上网,查看邮件。我们的业余生活则被社交媒体和网络消遣所占据。那些浮浅事物已经成为我们习惯的一部分,让我们根本停不下来,就好像是一种强迫症。
你知道自己每天在手机上用掉了多长时间吗?每天拿起手机多少次?如果你的手机是苹果手机,可以拿起来,看一下,也许你会发现让自己意外的数字。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拥抱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有什么价值?
首先,深度工作有助于提高能力
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两种核心能力最为关键,一个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和事物的能力,另一个是在工作质量与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种核心能力都依赖于进行深度工作。
其次,深度工作会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意外,深度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而心流状态能产生愉悦。
有这样一句话: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最后,深度工作会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
熟练管理注意力可以改善人生当中的各种体验。你选择关注什么样的事物,会极大地影响你的思考、感受、喜好,以及所做的事。最终会影响你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专注于那些有意义的挑战,会使我们更容易忽略生活中那些琐碎的不愉快。
《全神贯注》一书的作者加拉格尔曾经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但是她没有让负面情绪淹没自己,而是专注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她在书中总结道,“经过患癌症这段艰苦的经历,我为余生做了计划。我将精心选择目标,然后全情投入。简言之,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