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消防员艾瑞克接到了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老太太虚弱的声音,她显然已经处于某种非常危险的状态。
老太太:请救救我,快来救救我。
艾瑞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现在在哪儿?
老太太:我不知道,我头晕。
艾瑞克:那你看一下你家的电话号码本,随便报一个电话给我。
老太太:我不知道电话号码本在哪儿,我现在已经动不了了。
艾瑞克:你叫什么名字?
老太太: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了,我的头刚才被撞了。
艾瑞克:不要急!你告诉我,现在你能看到什么?
老太太:我只看到窗户外面的楼房,还有街灯。
艾瑞克:你的窗户是什么样的?
老太太:是长方形的。
显然,这是一个很危急的情况,老太太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艾瑞克通过搜集这些碎片的信息,判断老太太是住在城区而不是在郊区,并且是老城区,因为新城区已经不用那种很窄的长方形窗户了。
但是,即便他知道这些信息,也没办法像现在的消防局一样:接到一个电话,大屏幕立刻就能显示打出电话的位置。艾瑞克知道,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这个老太太,否则她的生命就有危险
艾瑞克提出了一个方案,并且得到了领导的同意:消防局立刻派出10辆消防车,每辆消防车都拉响消防警报,分头在老城区里转。艾瑞克则继续在电话里和老太太保持联系。
艾瑞克:你房间里的灯亮着吗?
老太太:是亮的。
艾瑞克:你什么都不要动!把听筒放在电话机旁边,什么事都不用做!
电话那端安静了下来,忽然,艾瑞克从电话里听到了消防警笛的声音——是在老街区转的那10辆消防车之一。艾瑞克马上要求这10辆消防车依次关掉警笛:
第一辆关掉之后,警笛声还能听见;
第二辆关掉之后,警笛声还能听见;
……
第六辆关掉之后,电话里安静了。
显然,第六辆消防车已经在老太太所在位置的附近了,甚至很可能已经到了老太太家的楼房前面,但是,消防员们还是不能确定老太太住在哪个屋里。这时,艾瑞克要求第六辆消防车的消防员拿出扩声器对周围的人喊话:我们正抢救一个处于危险当中的病人,听我的指挥,马上关掉你家的灯!
所有的窗户一下子都变黑了,只有一个窗户是亮的——那一定就是老太太的屋子。后来,消防员及时找到老太太并把她送到了医院。
——摘自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看到这,大家都佩服这位消防员艾瑞克的睿智和临危不乱。在钦佩和感叹之余,我们不免思考: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经常碰到诸如此类棘手又举足无措的事情,我们当下的反应如何?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怎样?是缺少处变不惊的胆识,还是未能像艾瑞克那样睿智的推理假设,又或是惋惜缺乏洞察事物本质的过人智慧。
我们常受益于这世界真相的事实型思维,并凭着这个思维按图索骥,就好比我们要环游世界,我们得要有一张世界地图,在上面能清晰的告诉我们目的地,以及前往目的地的路径,甚至是最优,最省成本的路径;或者我们要学习一项技能,很多人总是试图先找到学习这个技能的路线图或速成的捷径,诸如“30天学会×××”,“×××从入门到精通”等,更有甚者,先把相关的书籍买回来先放到书柜,至于以后看不看再说,就好像买了这些书后,自己天然就获得了这些技能一样,可能只是先求个心安,也给自己冠以认知迭代的假象,常常乐此不疲。到头来,不要说30天了,一年过去,也没学到啥技能,更不要说精通了。受到此类思维毒瘤的影响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并非这种思维不好,而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过多的落在事实表象上,按部就班,而不去探究事实背后的本质。
就像艾瑞克面临的这个突发事件一样,如果按照事实型思维,那我们是不是事先要有一个图景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再去考虑怎么解决,最后提供出周密方案。如果是这样,那这位老太太可能最终也无法得救,结果将不堪设想。
学习的路上,前往认知目的地的过程中,就好比黑暗森林,你不可能拿到森林的地图以后再走出去,因为根本就没有地图。即便你有,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手上的地图早已偏离目的地,无法作为参考。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人人都不自觉的落入这样一个寓言的怪圈,难以自拔。
在哲学上,对这两种做法或思维分别有个专有的名词,“镜式思维”和“灯式思维”。
我们把这种通过地图认知,然后按图索骥的思维,叫做事实导向的思维,亦称“镜式思维”;基于当下事件推理,逐步寻求解决方案的思维,叫做效果导向的思维,亦称“灯式思维”。
镜子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参照,是我们求知探索的基石,而非手段。
我们的课本知识,我们的一些真理、推论、假说都好比是镜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就像镜子本来的物理作用一样,它能照出本相,反应基本认知的原貌,但实际上又是一个假象,因为你摸不着,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它代表的是对一个客观世界本身的图景和认知,就好像一张世界地图,它反映的是世界地理位置的轮廓,我们通过地图上的路线可以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这是一个求真的手段。
镜式思维,就是一种本质主义,它主要用于解释世界,比如,我们搞学术研究,就是揭露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的就是“镜式思维”,就要较真,严格对待事物的对错和逻辑;
或许有人问:能不能告诉我一个特别明确的关于这个世界、关于我的人生、关于我的职场的所有行动路径的地图,拿着这个图我就可以去生活了。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所有人都不能提供。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像那个智慧的消防员艾瑞克那样去获取真正管用的认知,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我们不要去奢望“镜式的认知”。
我们认识事物时候的思维只是看着镜子的一面,在那里为自己的貌美所陶醉,而忘却了另一面的黑夜

灯的作用是求存,而非求真。
灯会帮助你看到因为黑暗而没有看到的东西,而不是直接把图景以及“本来的样子”给你,灯是一种思维引导,它能够带领我们冲出迷雾,走向靠近成功的下一个节点。
灯式思维就是务实主义,主要用于解决问题和领域中的创新,不刻意追求揭露事物本质,它代表的是探索,揭示通往目的地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见证求知路上的每一个里程碑。
灯式认知更符合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因为未知世界不会像镜子那样一开始就呈现一张地图给我们,让我们巡着脉络路线行进,若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无疑会处在既定的图景中,这样的生活也会逐渐失去其色彩和挑战,更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事物的不确定性才是令人着迷的地方,才是这个世界的本相。于是,未知世界的探索,就是在我们灯式思维的引导下,一步步打开未知,接触未知,解决未知,从而获得新认知,然后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确切地说,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步都会遇见不同的问题,总要通过思考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走向下个节点,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拆解,推导,慢慢接近我们预先规划和期望的目标。
艾瑞克的智慧在于:他不是等到拥有了现成的认知以后再去采取行动,而是开始行动,并且在行动当中从极其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里寻找最终的解决方案。他想到的可能只是第一步该怎么走,等到了第二步的时候,再来想办法。就像我们在黑暗中打着一盏灯笼的时候,不可能灯笼一亮,所有的道路就都显现出来。灯笼能够帮助我们往前走,但该怎么拐弯是我们自己要做决策。最终,我们一点点摸索着到达目的地,就完成了“灯式的认知”。
在黑暗森林里,你可以循着水声寻找——水可能会走弯路,但不会走回头路——跟着水走,总是能走出去,而且,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住着人。总而言之,水声不是对世界形象的描绘,但它能够指引你找到一条走出黑暗森林的道路。
这个时代不需要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一个灵魂唤起另一灵魂。
人生遗憾总总,但真知灼见却无处不在,我们缺少的是求知探索的热情和认知践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