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孔子传》,今天在终南山南五台时,一边游览绝妙风景,一边在体悟孔子及其儒学的思想和价值。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话,称为“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倒是对孔子最好的概括。简单理解如下:
“为天地立心”就是为天地万物树立一个形而上的思想或信仰。哲学、宗教的价值就在于此。世间万物,光怪陆离;七情六欲,生死无常。如何能树立一个思想或信仰安抚众生,让世界充满和谐幸福,这恐怕是圣哲先贤高僧大德孜孜以求的使命担当吧。
如果这个思想或信仰,能逻辑自洽,能上下认同,小能修身安心,大能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安心上说,
比如某人得了癌症,如果他是唯物主义,认为无非是病,只不过是自己遭遇了小概率事件而已,但认识清楚并不能接触内心的苦痛,他可能埋怨自己倒霉,郁郁寡欢。
如果他信仰佛教,认为“万法缘起”“五蕴皆空”,自己现世的病是三世的孽缘所致,内心的痛苦是不是就会减轻很多呢?
如果他是基督徒,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为自己信主,即使死后也会上天堂,那得了癌症的他是不是也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呢?
如果他是信奉老庄,认为“一死生”,生死皆为梦幻,岂不是也可以内心平静吗?
如果他是萨特,是尼采......
任何一门宗教或哲学都有自己一整套的思想和逻辑推理。
任何一门宗教或哲学,都在解决的是“为天地立心”的问题。有了共同的“心”,大家才能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孔子创立的儒学,在这方面居功甚伟。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谁管用信谁。其实,中国人信的是“祖先”,“慎终追远”是中国人不言而喻的信仰。干了错事,陕西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羞先人”。干了好事,就会“光宗耀祖”。在中华文明圈里,对祖先的敬重可以和西方对上帝的敬重相提并论的。
对祖先的信仰,其实就是儒学建立的逻辑起点。
周朝也讲究对先祖和神灵的祭祀,强化人们的礼制观念。你们如果不遵守礼制,祖宗和神灵就会降罪的。这个方法灵吗?一定程度上具有威吓作用。
但是春秋时期,由于周朝的制度体系本身的原因,后期不遵守礼制的诸侯国并没有被降罪啊。所以怎么办呢?
孔子对这个价值信仰进行了升级,或者是进行了再造。他不再谈“怪力乱神”,礼制的权威不是来自于神灵和祖先的降罪,而是来自于“仁”。
“仁”就是仁爱之心,就是爱父母,爱孩子,推而广之,爱邻居的父母和孩子,再推而广之,把家庭伦理的爱,推广到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推广到政治治理的君臣之间的爱。
孔子的理论给“礼制”不仅找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而且找出了一个最大认同面,从王公大臣到贩夫走卒。你可以不是臣子,但你是丈夫,你没有结婚,但你总是子女吧。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个伦理的大网。
如何让人们能普遍的认同这个“心”呢?
孔子还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是办私学,“有教无类”。
西周的学校都是官府办的,只收贵族,不收百姓,称之为“官学”。孔子的时代,分封制逐渐消失,贵族和平民的差别也不再明显了。简牍的出现又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私学”应运而生。而孔子的私学之所以影响力最大,在于他的思想和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先进”体现在他思想的维护和修补不是“神灵威吓”,而是每个人的“人性推理”。他承认“性相近,习相远”,大家通过正确的“习”,也就能更大程度上安身立心,治国安邦。
应该说,在农业时代,孔子的儒学确实领先其他思想。
从“人性”出发,或孟子的善,或荀子的恶,都能推导出一系列逻辑严密的认知和管理体系。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再具体说明。
但在工业文明的商品经济时代,孔子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离别尊卑”的体系明显不合时宜了。
商品经济,重在平等交换,重在“契约”。有等级就无平等契约。所以,儒家的药方不适宜也就一目了然了。
但也并不是说儒家的思想全部一无是处,比如对“人”的重视,再是等级有别的“礼制”,也是把人当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孔子对“仁”的再三强调,其实就是要以“人”为核心,这在当前的社会中,尤其是应试教育,986工作的现在,不是很有针对性的意义吗?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材施教”等很多思想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一定要结合实际,吸收精华,去其糟粕。
为“生民立命”就是为天下苍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形而下的社会管理体系。如何让黎民百姓安乐富足,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很多的政治内容。平心而论,由儒家思想推导出的政治体系,总要比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要好的多吧。西方的现代文明制度从工业革命以来才具有了时代的先进性。
陈旭麓先生说,“人们信奉错误的思想,因为它曾经起到过正确的影响和作用”。诚哉斯言!比如说,到现在,在中国,人们还相信“青天大老爷”,还相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等等错误的思想,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这些错误的思想曾经也起过正确的作用。只不过,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社会土壤已经改变,也就是社会政治的底层逻辑已经改变,如果你还执着地去追求上面的形式,就难免刻舟求剑自欺欺人了。
“为往圣继绝学”,孔子做的不能说“空前绝后”,但至少是“空前”了。“四书五经”,九本书,八本就和孔子有直接关系,那本《孟子》,如果没有孔子,自然也就没有孟子了。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孔子的理想。颜回曾经谈自己的志向,“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意思是说,辅佐明君,教导人民,铸剑为犁,放马南山,百姓没有生离死别之苦,人民没有旷夫怨女之叹,国家千年没有战乱。
孔子听完颜回的回答,凛然曰:「美哉!德也。」
这不就是孔子的,同时也是所有有使命担当的仁人志士多应具有的理想吗?
以上是看这本书的启发,当然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
本人写读后感,没啥目的,主要是梳理自己的思路而已,而已。如有错误,希望各位能不吝赐教。
鲍鹏山教授的这本书只是起到了一个激发的作用。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因为是面对的普罗大众,所以写的通俗易懂,但都言之有据。
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