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居住沅湘,长期浸染在信鬼神、重淫祀的巴楚风俗中,而且师宗屈原、宋玉,对他们作品中神异浪漫的神话传说,更是情有独钟。巫山神女即属于巴楚文化产生的意象,经过屈原、宋玉的文学加工,变得人尽皆知,闻名遐迩。大约在开成末年(840年),李群玉出澧浦游三峡时,写下名篇《宿巫山庙二首》:
宿巫山庙二首·其一
寂寞高堂别楚君,玉人天上逐行云。
停舟十二峰峦下,幽佩仙香半夜闻。
传说巫山神女原为炎帝的小女儿瑶姬,未嫁而亡,死后封于巫山之台,精魂化为灵芝草。后经过楚国辞赋家宋玉在《高唐赋》、《神女赋》中的塑造,巫山神女从神话演变到文学。
《高唐赋》中的巫山神女居住在巫山之阳。楚怀王游历高唐的时候,因疲倦而沉睡,梦会巫山神女。巫山神女见到楚怀王,热情地自我介绍,自荐枕席,却在楚怀王临幸后,飘然而去,并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赋中的巫山神女热烈奔放,大胆追求爱情,不受传统封建礼教以及伦理道德的束缚,也是对巴楚地区原始初民爱情生活的反映。
《宿巫山庙二首》其一正是借用《高唐赋》中塑造的巫山神女意象而作。第一句,引出巫山神女在高唐与楚怀王遇合后,翩翩而去的典故,“寂寞”与“别”字相互呼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巫山神女在寂静的高唐遇合心仪的楚怀王,却要匆匆辞去的离情别绪。
第二句,描写巫山神女归去后,并没有因为与楚怀王的离别,沉浸在忧伤之中,而是朝化为云,在巫山上空与行云追逐嬉戏,神女并非无情,只是她知道人神殊道。
第三句,被神话传说吸引之余,诗人停舟在巫山十二峰下面,仰望着姿态万千的奇峰秀峦,巫山十二峰即登龙峰、圣泉峰、集仙峰、松峦峰、望霞峰、朝云峰、翠屏峰、聚鹤峰、飞凤峰、净坛峰、起云峰、上升峰。其中望霞峰,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因为它是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名神女峰。
第四句,描写诗人在游览巫山之后,将采摘的幽兰连缀成配饰,有如散发着神女的芳香,半夜的时候拿出来仍是陶醉其中。
《宿巫山庙二首》其一,诗人巧妙地借助巫山神女典故开头,引人入胜,既写出了神女飘忽不定,变化多姿的形象,也隐含地处丘陵山地的巫山,云雨不断,变化莫测的气候,可谓一语双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对巫山的倾慕之情,但通过巫山神女的若隐若现以及对幽兰芳香的沉醉,诗人的心神早已追随着神女在云端峡间飞翔流走。
宿巫山庙二首·其二
庙闭春山晓月光,波声回合树苍苍。
自从一别襄王梦,云雨空飞巫峡长。
《神女赋》描述赵襄王游览云梦之浦的时候,同样梦会巫山神女,两人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爱恋,赵襄王心里充满激昂和欢乐的情绪,但巫山神女却怒而不发,庄重矜持,不可犯干,最终神女起驾离去,空余赵襄王“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与《高唐赋》相比,《神女赋》中的神女高贵华美,严谨守礼,对赵襄王难以相从,其主旨在于讽谏国君不应沉溺女色而当求贤才以辅政,同时以巫山神女庄重的姿态来消解赵襄王一会神女的妄念。
《宿巫山庙二首》其二便是以《神女赋》中塑造的巫山神女形象展开。第一句,描写黎明破晓时分,巫山寂静,庙门紧闭,属于写眼前实景,“闭”字写出了巫山庙门紧关,与庙外生意盎然的春色隔绝,突出凄清的氛围。
第二句,描写巫峡滚滚波涛的回声,与月光照射下的树影相互交映,所谓“鸟鸣山更幽”,在汹涌波涛的听觉与苍郁树木的视觉冲击下,气氛更显苍凉。
第三句,引出赵襄王梦会巫山神女,求而不得的典故,与其一恰好相反,先以所见所听的地上实景作铺垫,再用神女典故描写天上云雨,表现形式多样。
第四句,描写巫山神女辞别楚襄王之后,朝化为云,暮化为雨,在长峡深谷上空飘荡,“空”与“长”字均是对空间的描写,烘托出巫山神女与赵襄王离别后落寞地在巫山上空化云化雨。
《宿巫山庙二首》其二,诗人先以眼前看到的“晓月光”、“树苍苍”以及听到的波涛声营造出凄凉的气氛,再以巫山神女的典故结尾,流淌着一种飘逸奇幻而又含情脉脉的色彩,两者相辅相成,意犹未尽。
《宿巫山庙二首》分别利用《高唐赋》、《神女赋》中巫山神女的意象而作,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眼前实景,虚实结合,读来亦有神游水面云端之感。其一中神女热烈奔放,大胆自由,其二中神女庄重矜持,深情款款,虽然形象不同,但都化为朝云暮雨,为巫山带来生机与活力。
李群玉把巴楚文化中充满神异色彩的神话传说注入山水诗中,别具一格,奇幻又真实,富有身临其境的感染力。
行人近日未及更新,忙于琐事,虽郁结于心,数次见傍晚天空澄明,金风送爽,心中阴霾不驱而散,遂吟咏到:碧天如水孤云帆,犹载仙人觅秋光。问言归路何处寻,循迹指点向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