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导的电影,不是喜剧的电影,最喜欢的是《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前者悲壮,后者悲悯,而《芳华》哀而不伤。
导演从一开始就在各处埋下伏笔:刘峰的巧手,何小萍对新环境的渴望,穗子隐忍而克制的感情,甚至于陈灿被撞掉的门牙,于他们自己都是自己人生中最最宝贵与美好的事物,最后都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毁灭了。人总是得付出最珍贵的东西,支离破碎之后才能够成长平和。
电影中线索太多,有点杂乱,一个小时之后依然不知道导演要讲什么,主题在哪。更搞不清为什么要安排男女主人公在现场相遇,又大肆渲染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不过战争场面确实拍得很好),直到影片最后刘峰与何小萍坐在一条长椅上,缓缓诉说着过去的一切,手里的那张被重新粘贴,有着岁月印记,泛着褶皱的照片不就是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战场的真实写照吗?一个人到底过得好不好,“要看和谁比,和那些战死在现场上的兄弟比,我能说我不好吗?” 只是我在想我们的生活或许不如战士们那么悲壮,但面对生活,每个人都有渺小脆弱,无力招架之时,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生活从来就不轻松。
电影有几个较长的片段,或青春,比如电影开头女兵们排练舞蹈时的情景,修长的身材,局部的挺拔,对舞者腿部的刻意渲染,无不透露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或浪漫,比如邓丽君的歌响起时,众主创们的陶醉,这让多少70 80后泪洒影院;或纯粹,比如何小萍在草地翩翩起舞时,别人有自己绚烂的舞台,“我”也有自己的舞台,沉浸于其中,不受外界纷扰,自有内心坚持。
相对于这些“大”场面,倒是有几个细节更能触动我:陈灿送给穗子的西红柿,看到这一幕时,我在想为什么会是西红柿,而不是别的什么水果蔬菜,似乎只有西红柿才能表现女性面对纯美感情时内心的柔软与火热,别的替代不了,尤其是穗子咬下第一口时的满足,我想一定会让很多观众内心变得柔软;音乐响起,本已疯掉,对外界无任何感应的的何小萍在音乐响起时内心的萌动,是从手部动作开始表现的。导演在这从背后给了一个侧景,周围漆黑一片,白色的病号服,迎着舞台上绚丽的灯光,缓缓舞动的双手犹如春天迫不及待破土待出的春芽,向暖而生,比起最后在草坪上的肆意绽放,这更能带给人们希望与美好;伴着邓丽君的歌声,穗子女性曼妙的身材,臀部的凸起,随着镜头的逐渐拉远,在那一抹红绸中尽显女性柔美,同时又让人深深感到那个时代的压抑。
影片最后有个很有意思的片段,穗子,郝淑雯,刘峰三个故人九十年代初在三亚偶遇,刘峰依然残疾,安着假肢,穗子拿着假肢,调侃刘峰,问郝淑雯如果现在让刘峰用这个再摸林丁丁,刘峰愿意吗?有点肆虐,但是放在他们三个中间,一点也不觉着过份。这就如前段时间去兰州,和相识二十年的老同学聚会,调侃二元当时除了学习不好,其他方面都很出色时,二元很无语;也像我问老同桌二元坐了那么长时间同桌,你就没有对我动心吗?樊大姐说那是因为二元想要一个白娃!话说他们家的儿确实很白啊!也只有共同经历过青葱岁月的老同学才能如此吧。
影片最后,片尾曲《绒花》奏响,伴着韩红空灵的嗓音,故事再次被娓娓道来,让人贪恋每一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久久不忍离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往,自己的青葱。
昨天的一组照片也很应景,没想到在我刚开始起笔写这篇文章时,有人默契地发来这组照片,无论镜头中的我,还是镜头外的各位亲,抑或是走过路过的陌生人,我们这一代人芳华已逝。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