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7
有一个问题,它或许很简单,却让我纠结了有一年之久,或者更久。今天分别单独问了明霞老师和张老师,竟得到了几乎一致的答案。
我曾经很喜欢写教育随笔,虽然文字很糟,却喜欢那份记录的喜悦。后来从初中课堂踏入到高中课堂以后,试图在学科领域更精进一步,于是做了一些系统化的实践。在想要把它们形成文字的时候,却遇到了困境。我究竟是要写成教育随笔的样子,还是应该写成专业论文的样子?
曾经尝试把它们写成教育随笔的样子,却发现,我没有办法很好的去安处那些专业的名词术语。于是又想把它们写成教学论文的样子,却发现这种话语体系我很不擅长,也不太喜欢。这个月发表了两篇专业论文,可是其中有一篇,我居然断断续续写了有半年之久,其中的痛苦和折磨难以言说。
我究竟应该寻找哪一个方向?我该怎么找到我所喜爱的、信赖的、适合的言说方式?这究竟是两种写作,还是根本就是一种写作?这,是否真的是一个问题?还是,这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只是我水平不够。
中午和明霞老师聊到这个问题,她提到已经过世的朱正威先生,他的文章就是有诗意有生命力,却也有很高的专业水准。所以她认为,还是从教育随笔的方向出发吧。
晚上又请教了张老师,他说的更为直白。之所以有此困惑,是因为我书读的太少,所以误把一些论文的规范当成了所有论文的规范。这句话真是像一道光闪过了我的脑海,惊醒了我。接着他说,其实论文不只有一种严格论证的方式,也可以有更从容的方式。最后,他给出了更直接的建议:多写些含金量高的教学随笔吧!
长久以来的困惑终于被解答,两位老师的建议如此相似。带着他们的观点,再去回看我的那些教学实践,又是哪一点,是不能深入浅出的描述的呢?
由于自己水平的限制,眼界的桎梏,所以长时间的没有为它们寻找到合适的文字。期待有一天,我也能把它们变成如张老师所说的,浅白、真诚、友善、优美的文字。期待有一天,我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舒服的言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