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了《楚辞》以及它其中的名篇《离骚》。
《离骚》是中国诗史最早成形的一首“史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与《国风》相比,《离骚》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到之处,两者并称“风骚”,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楚国政治黑暗和自身遭遇的悲愤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历史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楚文化、战国历史以及屈原思想的重要资料。
在《离骚》中,屈原以其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的运用、丰富的想象、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展现出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简单聊下屈原。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时期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出身贵族。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岁完成《橘颂》,后入兰台宫讲习《诗》《书》,成为楚怀王的文学侍臣。
战国时期,楚国在楚悼王时期开展吴起变法,国力日益强大。楚悼王死后,吴起被复辟的贵族杀死,改革停止。此时的秦国坚持推行商鞅变法,国力强盛。而七国中,国力较强的秦、楚、齐都争相称霸,妄想统一天下。
屈原因其博闻强识和出众的才华,深受楚怀王的赏识。公元前319年,屈原与楚怀王经过商议,开始着手准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增强楚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到了公元前318年,屈原的才华和忠诚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他从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这一职位使他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大事,成为楚怀王身边的重要助手。
在左徒的职位上,屈原不仅参与商议国家大事,还负责颁发命令、接待宾客、应对诸侯,为楚国的繁荣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这年,楚怀王让屈原起草楚宪令,重新制定楚国政治法令,以法治精神改革内政大事。
期间,屈原拒绝了上官大夫提出的修改条文意见。对此,上官大夫怀恨在心,并向楚怀王进谗言,诬陷屈原。
在上官大夫和旧贵族的挑拨之下,楚怀王听信谗言,并对屈原心生嫌隙,并渐渐疏远屈原。楚怀王十三年至十五年间,屈原虽身在朝廷,却被楚怀王削去左徒职务。
楚怀王十六年,秦惠文王欲讨伐齐国,便派遣张仪出使楚国,张仪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与齐国断交,并许诺让出商於六百里地给楚国。
楚怀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蒙骗,竟然信以为真,遂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盟关系,致使楚齐关系破裂。然而,到最后,秦国兑现的却只有六里地。
楚怀王恼羞成怒,遂起兵攻打秦国。却在丹阳、蓝田损兵则将近八万余人,丢失国土六百余里。无奈之下,楚王只好派屈原出使齐国,企图修复楚齐关系。
然而,当秦国发现楚国派屈原出使齐国,便派人到楚国求和,并同意归还侵占的汉中土地。最后,楚怀王答应了秦国的求和,又听信妃子郑袖的话,放走了张仪,致使屈原的联齐政策宣告失败。
此时,屈原正出使齐国,他身在异国,心怀楚国的安危。回国后,他劝谏楚怀王杀了张仪,楚怀王听从屈原劝谏,派人追赶张仪,但为时已晚。
此次劝谏,屈原重新获得楚怀王信任,出任三闾大夫,负责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节日以及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管理、教育,但不让他参与国事。屈原三十岁左右,开始创作《离骚》。
楚怀王二十年左右,秦楚联合,互通婚姻。屈原坚持联齐抗秦,直谏怀王。然而,面对屈原的多次劝谏,楚怀王深感厌恶,并对屈原的态度越来越疏远。
楚怀王三十年,秦国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连取楚国八座城池,势力愈发嚣张。同时,秦国又约楚怀王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此举明显不怀好意。
屈原得知后,拦车死谏,认为秦乃虎狼之国,行事无端。他强烈建议楚王不要前往,以免落入秦国的陷阱。然而,楚怀王非但没有采纳屈原的劝谏,反而将其放逐汉北。
这是屈原的第一次被流放,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预示着楚国即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楚怀王的这一决定,无疑为楚国的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那么,接下来,屈原的命运又将如何?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