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
在坎坷中奔跑,
在挫折里涅槃,
忧愁缠满全身,
痛苦洒落满地。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
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你有没有问过下面这些问题:
为什么生活这么难,前路根本看不到希望?
为什么我如此无助,找不到生命力量的来源?
为什么终日忙忙碌碌,却记不起自己为了什么而忙碌?
为什么这么无聊,干什么都没兴致,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什么每日压力重重,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你有没有在深夜叩问内心:来这个人间,究竟为了什么?
你,有没有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位全球顶级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以讲述亲历的苦难故事,给出了这些问题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答案。
而且,在成书之后的漫长生涯里,他以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给出的这些答案。
一、传奇之书和传奇之人
神奇的“刮脸效应”
一位早几周到达奥斯维辛的同事说:“我只乞求你们一件事,”他说,“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刮脸,不论要用锋利的玻璃,还是用最后一块面包刮脸用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而且,刮脸还会使你脸色红润。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如果你脚后跟起了个水泡,走路瘸了,党卫军看见你这样,就会把你招到另一边。第二天,你就肯定要被送进毒气室。
这不是虚构的小说台词,
这是发生在奥斯维辛的真实故事,
故事冰冷而残酷——如果要在集中营活下来,你首先要避免被党卫军送进毒气室。
党卫军会送什么人进毒气室?
答案是:不能干活的人,也就是在集中营中没有价值的犯人。
所以,至少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和更健康,就是集中营生存的第一法则。
这个真实故事出自《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传奇之书
这本书太受欢迎。
《活出生命的意义》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全球售出超过1200万册。
1200万册意味着什么?列个数据就知道了。
第一档:超级畅销书。一年内累计销量达到50万册以上。
第二档:比较畅销书。一年内累计销量达到20万册以上。
第三档:一般畅销书。一年内累计销量达到5万册以上。
等于要连续超级畅销24年,才能售出1200万册,
这本书是一个传奇。
而且这是一本既有故事,又有思考,更有行动指南的书。
1、有故事——故事就是一个案例,而且是最好的案例,因为是作者本人的亲历故事;
2、有思考——书中处处都有对人性的思考因。为发生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环境里,所以这些思考更加深刻、真实、发人深省;
3、更重要的是,有行动以及行动指南——作者是意义治疗学派的开山鼻祖,是维也纳第三学派创始人(第一学派和第二学派分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真正的心理学大师级人物,其疗法影响深远,治愈了包括自己在内无数人的心理疾病。他在书中讲述了在集中营和之后的职业生涯中的典型案例。
传奇之人
维克多·弗兰克的人生是一个传奇。
1905年,弗兰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
童年家境贫寒,曾在农场乞讨;
早慧,15岁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
16岁写信给弗洛伊德,并得其赏识;
1930年,25岁,获医学博士,晋升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助教;
1942—1945年,他在纳粹集中营渡过;
同时期,父母妻子全部死于集中营;
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67岁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
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
92岁去世
你可能会说,现在早就不存在集中营和毒气室了。
是的,现在没有他人有权力把无罪之人送进毒气室,但你自己却掌握这个权力。
只要自暴自弃,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就等于把自己送进了慢性毒气室。
维克多·弗兰克经常问别人:“你为什么不自杀?”
当然,这不是在挑衅,而是为了治疗。
下面一起看看,这位传奇的心理学大师讲述了什么真实故事,以及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二、正念
别否认,其实你很能吃苦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佚名
关于人类适应性的潜力,弗兰克说了几件让他不敢相信的事:
1、洗完澡后赤裸裸、湿漉漉地站在深秋的寒风中,居然没有感冒。
2、一名医生甚至惊呼:“教科书在撒谎!”因为教科书上说,睡眠时间不足规定的小时数时,人就不能生存,但是事实证明这是错的!
3、在无法刷牙,严重缺乏维生素的情况下,胃却变得健康多了;
4、睡眠质量很差的人居然可以在仅仅几英尺距离的鼾声中安然入睡。
我也一直确信有些事情我做不到:没有这个我不能入睡,没有那个或别的什么我不能生存。来到奥斯维辛的第一个晚上,我们直接睡在木板上,9 人合用两条毯子,大家只好侧身挤在一起。虽然曾被禁止将鞋带上床,一些人还是悄悄把沽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否则,我们只能头枕着自己白天累到几乎脱臼的臂弯入睡。每当睡意袭来,我们便可以在几个小时里忘却痛苦,解脱自己。
弗兰克总结说: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肯定会回答:“是的,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关于人类具有强大潜能的报道,最常见的比如“为救孩子,这位母亲抬起了一辆汽车”;历史上,以一国之尊的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我始终感觉超人般的女性和遥远的勾践有些传说性质,但弗兰克的讲述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真实,无比的真实,仿佛就在眼前。
弗兰克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当我们面对困境甚至苦难,心中首先要知道:这没什么好怕的,再难我都能适应。
别忘记,你始终是自由的,即使身在狱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卢梭
如果身处狱中,失去的是最宝贵的自由。不过,失去的只是狭义的自由。
其实,人类从来没有失去过自由,至少没有完全失去过。
当然,人类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完全的自由。
人始终拥有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人生无非是B与D之间的C。
B代表BIRTH——出生;
D代表DEATH——死亡;
C代表CHOICE——选择。
人生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
弗兰克说: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实际上,人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每天每时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这句话可以说是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的狱中弗兰克版。
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大量篇幅都在强调——人往往是自己遮蔽了自己的自由。
弗兰克想要说的是——永远不要忘记,无论在何时何地,你都是自由的。
当你身在困境中,你很容易忘记这一点。穆来纳森和沙菲尔《稀缺》一书中说,正是“稀缺”造成了心智带宽的收窄,常常导致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深陷困境中的人确实面临更大的困难。但是,
“即使像缺少睡眠、食物不足以及心理紧张等类似的情况,也只能说是限定了犯人可能的应对方式。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決于他自己内心的決定,而不单单取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身处的困境,只是给出了较平日更强的限定,而不是完全丧失自由。当你遭遇困境,你可以选择躺平,也可以选择奋斗;可以选择学习新知、或者体验新生活。
松下幸之助的一段话最能体现出这种自由。
“我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赐给我三个恩惠,让我受益无穷:
第一个恩惠,我家里很穷,穷到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托贫穷的福,我从小就尝到了擦皮鞋、卖报纸等辛苦劳动的滋味,并以此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个恩惠,从一出生,我的身体就非常孱弱,托孱弱的福,我得到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最后一个恩惠,就是我文化水平低,因为我连小学都没毕业。托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的人请教,从未怠慢过学习。”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因为给出了一个不同的选择。
即使是奴隶,也拥有选择做斯巴达克斯或者纳特·特纳的自由。
弗兰克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人类是自己的主人,而非环境的奴隶。
别忽略,你拥有爱,更有责任
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象吃梨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
——狄更斯
这本书最浪漫和美好的文字出现在下面这段讲述里。
人们跌跌撞撞地走了几英里,在雪地里滑倒,再爬起,互相搀扶着行进。尽管默默无语,但我们都在心里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有时,我偶尔望向天空,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云后散开。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绪万干。我听见她回应我的话,看见她向我微笑和她坦诚鼓励的表情。不论真实与否,我都坚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
忽然间,我一生中第一次领悟到一个真理,它曾被诗人赞颂,被思想家视为绝顶智慧。这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我生平第一次理解这句话“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人们经常说:失去才知珍贵。
其实人们并不是不懂得珍惜,而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失去”,失去的是曾经“拥有”的状态,如果我们对失去这种状态感到痛心,说明这种已经习惯的状态是我们更加想要的。所以我们失去的越多,就越会怀念我们曾经拥有却失去了的人和爱。
身处困境中,你不需要经历令人后悔不已的失去,就可以体验到失去曾经”拥有“的状态的痛心, 你就能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就知道自己真正的所爱。
找到所爱,也就明白了责任所在。
爱与责任其实是一体的。
爱,激发责任;
责任,升华爱。
狄更斯的一句话说得好:
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象吃梨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
《南方周末》2022新年献词写到:
没有谁想到,为这一年中国人的日常留下最真实画像的,是一份份“流调”。
52岁的绍兴出租车司机,多日里每天跑车20小时;出差徐州的男人,日复一日调试设备,晚上吃麦当劳十分钟度过44岁生日;45岁的南京妈妈,除在机场做保洁外,其余全部是带孩子去各种培训班的足迹;35岁的爸爸,晚上在东莞居住,早上送完孩子后又大巴连地铁赶去深圳打工;沈阳大爷的鸡架子、广州阿婆的早茶、扬州天天麻将馆、云南多位八旬老人旅游到内蒙古额济纳旗,让疫中生活现出地方风情;而瑞丽居民的困顿、伊犁游客的窘迫、西安全城的封控,让人耿耿,有如身受……
那些粗粝的细节,那些奋力生活的轨迹,那些单调重复里的爱、责任和坚韧,真实映照着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比滚动播报的全球新冠疫情数字更加牵动人心。
今年罗胖的跨年演讲中引用的一句话,与《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遥相呼应:
支撑我们的,何止诗和远方,更有身边的日常。
所以,困境是一种契机,
在其中,我们更易发现自己生命的本真,
让生命更加真实和纯粹。
别不信,你可能成为圣人
遭遇苦难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佚名
弗兰克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工作实现创造的价值,也可以通过追求美和艺术获得愉悦。
但是,在那些不仅没有追求创造和快乐的机会,而且只存在一种达到最高道德标准的可能(就是说,在对待自己被暴力完全東缚的生命的态度上)的生活中,人生仍有目的。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这种困苦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
弗兰克承认,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这样的道德境界。在集中营的犯人当中,也只有极少数得到了所遭受的苦难带来的价值。但“这样的人哪怕只有一个也足以说明人的内在力量可以使他超然于外在命运。”
弗兰克说,不是仅仅限于集中营,在任何地方,人都会遇到厄运,同时也就会遇到通过勇敢地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苦难,确实是一种成圣的契机。
看看被人尊为圣人的曼德拉、甘地、耶稣,包括颠沛流离、终身不得志的孔夫子,就可以印证一句话:
遭遇苦难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尼采说,遇到不幸时,心灵的紧张和由此获得的力量,见到残垣断壁是心灵的震撼,经历忍受、解释和利用不幸时所进发出的创造力和英勇精神,以及心灵所感受到的一切深刻、神秘、假相、精神、诡计或伟大一哪一样不是通过痛苦,不是通过巨大痛苦的磨练而获得的?
痛苦,巨大痛苦的磨练一你难道不知道正是这种磨练来了人类迄今为止的全部提升?
所以,当遭遇困境,要记住的是,这是一个契机,即使不是自我升华成圣的契机,至少也是一次自我升级的契机。
还要记得问自己:
未来的我,如何能配得上这个困境或者苦难呢?
别独善,努力帮助他人
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埃·哈伯德
(《致加西亚的信》作者)
弗兰克讲述了一次他帮助众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时因为有犯人偷了几个土豆,所有人都被饿了一天。弗兰克和其他饥肠辘辘的囚徒们躺在床上,他突然想要为大家做点什么。
他开始念叨。
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所遭受的难以挽回的损失是什么?我推测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损失很少。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一一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无论如何,我们的骨头架子都还没散掉。不管我们经受过多大的苦难,将来那都是一笔财富。我引用了尼采的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我估计我自己活下来的希望是二十分之一。虽然如此,我也不想放弃希望。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将带给我们什么,更不用说下一个钟头会发生什么事情了。即便我们不敢设想以后几天会出现什么戏剧性的军事事件,有谁否认有时候转机会突然出现呢?
我还提到了过去,提到了过去所有的欢乐,它的光芒仍然照着现在的黑暗。我引用了某人的一句诗:“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
我告诉狱友们,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我说有人在看着我们在艰难环境中的表现,这个人可能是朋友、妻子或者活着和死去的他人,甚至是上帝,他希望我们骄傲地而不是悲惨地面对苦难,并且清醒地知道如何对待死亡。
最后我讲到了我们的牺牲,每一次牺牲都是有意义的。我给大家讲了一个狱友的故事。他刚到集中营时试图跟天堂达成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对这个人来说,苦难和死亡是有意义的,他的牺牲是最有意义的。他不想白白死去,而我们谁也不愿意白白死去。
弗兰克说这些话的目的,是在那种几近绝望的环境下,为生命找到丰富的意义。他的努力成功了。
电灯再次亮起时,我看见狱友们蹒跚着向我走来,眼含泪水,充满感激。但我现在得承认,我很少有这样的内在力量跟苦难的狱友们做这样的交流,因此我一定错过了不少应该能够这么做的好机会。
都说助人为乐。
其实,助人并不仅仅是乐,更是帮助自己。
因为,帮助他人,展现的正是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这些能力和力量,是照亮自己内心的光芒。
凯文·凯利说: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罗曼罗兰甚至说: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三、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歌德: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席勒: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罗曼·罗兰:寻找能使自己值得献出生命的某个东西。
周国平:“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一个定义最合胃口?
我偏爱罗曼罗兰,因为更具体。
至于周国平,其实算是思想游戏,或者某种意义上的心灵鸡汤。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弗兰克给出的比罗曼罗兰更为接地气。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弗兰克认为,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同,不过都应该落到实在之事——爱与责任上。
当然,爱与责任可大可小。
比如一位普通的单身母亲为了孩子努力活着;
比如马丁·路德·金为了一个人种的权利去抗争;
现在的贝索斯、马斯克关注的是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的生存空间;
尤瓦尔·赫拉利把视野扩大到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动物的大命运。
回到本文标题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自杀?”
你的答案是什么?
四、如果身处困境,你可以做什么?
根据弗兰克的故事,做个应对困境的小结:
一、保持正念思维:
1、困境并不可怕,人类很有潜力;
2、别忘记,人在哪里都是自由的。
二、换框思考:困境能给予我们什么?
1、发现什么是我们生命中真正重要的;
2、也许,这是自我升级甚至是升华的契机。
三、我们还可以有怎样的行动?
1、承受苦难;
2、帮助他人。
我加一个建议:
四、阅读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推荐《悲剧的诞生》和《罪与罚》。
正念、换框和行动这三项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控制。
列纳德·蒙洛迪诺在《醉汉的脚步》中论述了控制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发现,要在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所依靠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即无论周围环境看起来如何具有压迫性,都能进行计划和安排,以保留一些独立行动的空间,并对生活中的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保持控制”。
书中还举了两个实验进一步证明“控制”对生命的意义。
实验一:在一项研究中,野鼠突然被剥夺了对环境的所有控制权,它们很快就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欲望,就此死亡。
实验二: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一家名为“阿登屋”的高端养老院针对老年人做了关于控制权的实验。
第一组老人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包括:
1、可以决定自己房间的家具布置。
2、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小礼物。
3、每周会放电影,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哪一天看。
第二组老人不需要做任何事:
1、养老院已经给老人布置好房间,老人只用拎包入住即可。
2、养老院赠送了统一的小礼物给老人。
3、每周四或者周五会放电影,养老院会通知老人去看。
实验发现,有控制力的老人更积极,更愿意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长时间交谈。
同时,实验人员通过举办活动和观察平时老人看电影的次数来判断老人的心态,发现被统一管理,失去控制力的老人看电影的次数变少了,同时,面对养老院的活动,也没有参加的欲望。
这表明,失去控制力,让人的生活态度变得消极。
更重要的是,18 个月后,没有控制权的那一组老年人,死亡率为 30%;而有控制权的那一组,死亡率为 15%。
如果你身处困境或者苦难,一定要保持住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控制权——掌握控制权就是最佳答案。
如果你身处困境,可以借用著名的宁静祷文的格式,诵读下面这段话:
“当我身处困境
上帝,
请赐予我宁静
可以接受那些我不能控制的事
请赐予我勇气
努力控制那些我可以控制的事
请再赐予我智慧
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本文略显沉重,所以最后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第一话收个尾:
无论大小,每一次抉择,都是一次主动求变,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
正如每一棵破土的新芽,都带着穿透时光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