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蒋勋先生的《舍得,舍不得》的时候,说到小乘佛教里是要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才可以参禅修佛,也就是说,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
《品味四讲》是吃、穿、住、行中去感受美,要知道“天地中自由大美”,回到生活本身,才会发现美无处不在,“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
中国人也许是世界上最会吃的啦~蒋勋先生在一开始就说,大多数人聚在一起聊自己最快乐的回忆,大多数是和吃有关的,他回忆起新竹的城隍庙,其实庙里应该有很多的活动啊,求神问卦,民俗表演,但是蒋先生还是想起了里面的好吃的。
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味品质。
“质量”这两个字就是矛盾的吧,当工业化量产以后,大家都开始更多的关心这个东西的产量,而品质慢慢被忽略了。品质,在手工社会里,是大多数手工者用心去创作的。
以前在家里的时候,因为爸爸工作单位里家里近,他又是个热爱烹饪的人,每餐都在家里吃,吃的不算精致,但也算用心,变着花样,变着食材,总之是段很美的回忆。
到厦门上大学之后,好像就再也没有一日三餐都被人认真用心的烹饪着。大一点的城市,交通总是拥堵,上班累下班就不想做饭了,好像吃外卖是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把自己“喂饱”就行。那也就再没有什么品质了,就是吃饱。连养宠物都知道要给它做各种各样的营养餐,可是对自己常常只有喂饱,真的有点可笑。
忘却了品质,吃的真是不美了。
据说法餐是特别认真做的,欧洲吃晚餐会吃上4个小时,每个汤是怎么做的都值得细细品味,但是我没过。蒋勋先生说的认真做贡丸的小吃店我也遇到过。但是有吃过特别好吃的日料和特别用心的咖啡店,真的是从食材到加工都充满了用心。其实好吃的并不一定就是高大上的,简单朴实也不等于就是不用心不好吃。可能就是爸爸曾经做的一盘羊肉,可能就是小时候爸爸给我做的大米肠?他认真的在厨房忙碌了一阵端出来给我的,用心的那种。
那现在呢?可能在周末,起个大早,去菜市场买个菜,用心的给自己做一顿午餐。食材是最新鲜的,也是在我能力里能买到最好的,应该也是一种品质吧。
接下来就说到衣,就说到穿的“讲究”穿的有品位。什么是讲究呢?就是大牌服装厂会去棉花最好的原厂地挑里面棉丝最长最好的作为原料,会去挑选羊颈部最柔软的羊毛来做成一件毛衣。从原料讲究,当然还有工序讲究,人工和设计都是花费了人的心血,这样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加上精心搭配,当然讲究。所以衣服已经从御寒弊体发展到了有文化价值有身份象征了。
衣服要适合自己,也要适合场合咯。衣服一直是我没啥心得的。
说到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的一首诗大概能够表达一种,我爱我家,金窝银窝都比不上自己的狗窝啦。窝,暖暖的一个词。房子并不等于家,当对自己的生活居所用心整理用心打造,有了归属感的地方,那就可以成为家。
然后就是行, 太堵了,行起来燥。
忙,就是心灵的死亡不要再忙了。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