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文艺圈,抑郁是逃不开的话题。
当然,我并未对此做过数理统计,也未做过完整的资料收集,纯粹在是从个人经历与所见所想得出的结论。
不是么?大多数沉迷艺术的人,都少不了感情细腻,说白了就是心思重,甚至思虑过度。也因如此,方有伤春悲秋,沉郁压抑。很多瑰丽文字,诡谲画作,都依此而生。
我以前就写过一句话,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写文章反而更酣畅淋漓。当然,这里指的是虚构类文字,而非实用性文体。
然而,也因为很多玩艺术的人都善思讷言,而让这个圈子总是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气息:迷茫的,阴郁的,自我封闭的,甚至是,沉堕的。
所以,很多艺术家过得并不幸福。甚至是不幸。
这里说的不幸,并非是指世俗意义上的物质匮乏,经济困顿,而是指精神上的沉沦与不可自救——很多艺术家被情绪所困: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也不在少数。
名单就不列了,诸位应该也知道一些。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破解?
2
有人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来解释,说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是“生命本能”,二是“死亡本能”。
前者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后者则是人生而有之的自毁、侵略的冲动。
还说,艺术家因长期乃至终身从事创造性工作,激情澎湃,殚精竭虑,精神异常活跃又高度紧张,加之心理比常人更为敏感脆弱,更易动荡不安,常趋于偏执。所以一旦出现精神危机,生命本能就扼制不了死亡本能,自杀情结就伺机而动。
当然,也从“政治风波”、“孤独感折磨”、“顶峰效应”加以辅助说明了这一观点。
说得都有道理。
但在我看来,艺术家之所以容易走向极端,除却以上原因外,可以当作补充且更本质的原因是在自我封闭、解剖,明了生命的部分真相后,未能再重新“打开自我”造成的。
艺术的很大功用在于自我解构与自我表达,而其尽头必定会体悟到无尽的寂寞与空虚——
这是生而为人的悲哀,也是生命的实相之一。《圣经》里就有写: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思考到了“虚空”,毫无疑问是一个进步,但又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坎。
3
当人的自我探索到了一个极点,就会洞察为人的悲怆与苍凉,生活的苍白与无趣,此时就需要一个思想上的飞跃。
是否有契机与因缘去生发、成就“飞跃”,是决定你之后往哪一个方向走的关键转折点。
冲破了的,从此:
1)唯我独尊。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天高海阔,凭鱼跃,任逍遥,不畏惧别人的眼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得大自在,如很多大艺术家及一些脱凡成圣者最后会让生活简单到极致,让欲望精简至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
3)体悟到为人的意义是利他,继而投身社会,为他人服务:输出思想所得,用“助人”来成就自我;
这3种选择皆无可厚非,是在明了“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之后作出的选择。都是再次“打开”的方式。
最要不得的是从此沉沦于那种“虚无”的思想中不可自拔,没能再深入捅破那层窗户纸,甚至走向另一个无可挽回的极端,就像一些走向绝路的艺术家一样,穷尽了“自我”,却没有在重新“打开”上找到突破口。
就像一个潜心学问研究的学者,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闭关,沉潜,学习,思考,但他终究要走出来,与这个世界重新连接——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这一段时间的“修炼”让其大彻大悟,走出来后焕然一新。
就算退一步,因为各种原因在闭关时一无所得,但也要走出来,而不是依然关在彼处,最后自我审判,这很容易酿成悲剧。
谨记。
4
前段时间在今日头条发现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博士的自媒体号,后来也关注了他的公众号。
这个博士每次发的文章都很短,不过几百上千字,但字里言间都透着一种集合百家思想(包括佛/道/心理学)后,大彻大悟的思想结晶,让人感触良多。
我又一次不要脸地觉得,我的思想跟他是一样的,起码他写的大多数东西我都能读懂,也认同。
我虽然远未到开悟的状态(而且这辈子估计也没有那样的智慧与机缘了),所以对“开悟”二字不敢妄言,但我看这位博士写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开悟二字(纯属个人见解,妄言罪过)。
5
既然说到这,我就说一下我至今为止体会到的唯一的一次体验。
大概是前年。
那时一直有看佛学的经典,得知《楞严经》是经中之王便找来读。
经书很厚,开头讲的都是思辨类的东西:佛陀用辩论、引导的方式,一步一步引领阿难,为其阐释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由此而来的“色深香味触法”都是假的,让人无力辩驳——所以诸位别把佛学当迷信啊,没有调查研究过,别妄下结论。
因为思辨复杂,经书文字又偏文言文——主要是末学资质愚钝——没能看懂原文,便找了译文来看,能看懂一部分(至今我也只能大概读懂10-20%),忽然就感觉自己悟到了“同一”的道理。
之后,我感觉自己整个人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所充满,那或许就是佛学里讲的法喜,或者说基督教里说的喜乐。这个跟我在推文(忘了哪篇了)里写到的某心理书籍上写的一个人的体验一模一样。
那种由内心深处生发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与文字形容的美妙与畅快,更与所有世俗的所谓欢喜、狂喜迥然不同:前者是开放的,无我的,天人合一的;后者完全无法比拟。
那个时刻即使有“我”,也不是自私自利的“我”,相反是完全慈悲的喜乐,甚至见到每个人都想上去拉一把,扶一把,救一把。是与宇宙全然合一,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
那种全然放下的无忧无虑,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当然,因为我修行太浅,这种状态大概只持续了半个小时,就又被内心的各种杂念给湮灭了。
那是我出生至今唯一的一次感受,像考试偶然考了第一或者忽然拿到一笔奖金的喜悦跟这个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我至今不知道那种状态叫什么,或许那就是究竟的无我,究竟的自由吧!
那次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人的精神境界是可以到达那样的高度的。我想很多高僧大德就能长期沐浴在那种境界中吧!
赞叹!
6
之所以说这个,就是想说明,要得到究竟的自由与精神解脱,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艺术或许是其一。
但无论如何,要抵达救赎的终点,最后还是会走向与世界共融(个人看法)。这就像有些人为什么可以不顾旁人异样的甚至是质疑的眼光,全身心地投入慈善公益事业是一样的,因为这一种快乐,别人是体会不到的。
正如阿德勒所言: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能表现出利他倾向的人。
而那些没有走出来的艺术家,或许只差一步。这一步就是在自我探索到达极致后的重新打开。
打开一点,再打开一点,直至全然的打开。
你会发现,你的境界又高了,最起码,你没有让自己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绝境。
7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关注我公众号的大多数网友都是从知乎过来的写手同行。
我当然希望你们的写作只是因为爱好,或者想通过写作来成就自己,而不是因为个性/心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有,我希望你们能够走出来,就算暂时没有找到真相,也先缓一缓,最起码不要让自己走向那一个极端。这才是对你们最有益的,也是最重要的。
从艺术到解脱,或许只差一层窗户纸。
加油,且要谨慎。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祝福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