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传(二)
王莽在返回长安一年多后,汉哀帝去世,他没有子嗣,傅太后和丁太后也都在汉哀帝之前去世。王政君就立即到未央宫中收取玺绶,派遣使者飞驰征召王莽。王政君制定诏书交给尚书,把派兵符节、百官奏事权力,以及中黄门、期门军兵全部归属王莽调度。
王莽奏报说:“大司马、高安侯董贤年龄太小,做事不符合众人之心。应当收回其印绶。”董贤在当日自杀。王政君诏令公卿大臣举荐可以担任大司马的人选,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都举荐王莽,前将军何武和后将军公孙禄则互相举荐。
王政君封王莽为大司马,商议册立继嗣。安阳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他行事谨慎,受到王政君平时信任喜爱。王莽就奏报说,任命王舜为车骑将军,派人迎接中山王刘衎继奉汉成帝之后,他就是汉平帝。
汉平帝这年才九岁,王政君临朝称制,把朝政全部委托给王莽。王莽报告说,赵氏以前谋害皇子,傅氏骄横僣越,于是废掉汉成帝的赵皇后和汉哀帝的皇后,命令她们都自杀,其事情记载在《外戚传》中。
王莽认为,大司徒孔光是当世名儒,担任过三位君主的丞相,受到王政君的尊敬,天下人非常信任,于是非常尊重孔光,封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对于汉哀帝时期的外戚和自己不喜欢的在位大臣,王莽都罗织罪名,写成请示奏章,让甄邯送给孔光。孔光平时胆小怕事,不敢不上奏。王莽再报告王政君,马上批准奏报。于是前将军何武和后将军公孙禄都因为互相举荐被免职,丁氏、傅氏和董贤的亲属也都免掉官爵,流放到远方。
红阳侯王立是王政君的亲弟弟,虽然不居于要职,但是在这些叔叔中间,王莽对他最为敬畏忌惮,他担心王立空闲时间就教导王政君,使自己不能肆意妄为,就再次让孔光奏报王立原来的恶行说:“以前王立明知道定陵侯淳于长犯下大逆不道罪,却仍然多次收受其贿赂,替他说情扰乱朝政;后来又报告说官婢杨寄的私生子立为皇子,众人都说这是吕氏和汉少帝复出,导致众说纷纭,受到天下人怀疑,难以昭示后世,以完成扶保幼主的功勋。请求把王立遣返回到封国。”王政君不听。
王莽又说道:“现在汉室衰微,几世没有继嗣,太后独自代替幼主统领朝政,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可怕。何况全力公正起用贤良并作为天下人之先,还唯恐天下人不从,现在对王立却因私恩让忤逆的大臣这样议论,那样群臣就会生出奸邪念头,祸乱就要从这时开始了!应当把王立遣返回封国,等到国家安定后再次征召就是了。”
王政君迫不得已,遣返王立回到封国。王莽用来胁迫上下的各种手段,大体就是这种情况。
于是阿附顺从王莽的都被提拔,遭受他忌恨的全都诛灭。王舜和王邑作为王莽的心腹大臣,甄丰和甄邯掌握案件审理判决,平晏总领机要事务,刘歆主管文章,孙建作为爪牙,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涿郡人崔发、南阳人陈崇都因为有才能受到王莽宠幸。
王莽平时神色严厉,说话一本正经,他只要想做什么事情,只在略微通过表情示意,他的党羽就能领会他的意图后明确奏报,然后王莽装模作样地流泪,坚决推让。他对上用来迷惑王政君,对下向百姓显示诚信。
开始,王莽婉言示意益州令让塞外的蛮夷献来白色野鸡,元始元年(1年)正月,王莽报告王政君后下达诏书,把白野鸡奉献给宗庙。群臣借机奏报王政君说:“太后委任大司马王莽定囯策定宗庙,原来大司马霍光因有安定宗庙的功劳,被增加了食邑三万户,并且规定后世继承其爵位封邑,相当于相国萧何。王莽应当按照霍光的惯例赏赐。”
王政君就询问公卿大臣:“难道大司马的功勋真的这么显著吗?还是因为他是骨肉至亲所以才显得不同呢?”于是群臣都盛赞说:“王莽的功德达到了周成王时期的白雉祥瑞再现,这是千年相同的昭示。按照圣王制度,臣下如果有大功就要在生前加封美号,所以周公在世就托号在周朝。王莽有安定汉朝国家的大功,应当赏赐称号为安汉公,增加食邑,他的后世继承爵位,对上应对古代周公的礼遇,对下符合霍光的做法,以便顺承天意。”王政君诏令尚书具体办理这件事情。
王莽上书说:“臣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共同安定国家,现在只希望逐步陈述孔光等人的功劳赏赐,要抛开臣我王莽好了,不要相提并论。”
甄邯报告王政君后下诏书说:“《尚书》中说:‘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对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中,在大义上不能偏私。君侯有安定宗庙的大功,不能因为是骨肉至亲就隐藏不再宣扬。君侯还是不要推辞为好。”王莽再次上书推让。
王政君下达诏令,让谒者引导王莽在皇宫大殿东厢等待封赏,王莽称病不肯前往。王政君就派尚书令姚恂下诏令说:“君侯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但君侯责任重大,这种封赏情况不能缺席,要尽快上朝受封。”
王莽仍然坚持推辞。王政君再派长信太仆王闳带上诏令去召见王莽,王莽仍然称病不出。左右报告了王政君,说不要违背王莽的意愿,只要逐条封赏孔光等人就行了,王莽这才肯上朝理政。
王政君下达诏书说:“太傅、博山侯孔光辅佐朝政四世,四世担任太傅丞相,他行事忠诚可行,仁义显著,建议确定国家的大策,加封食邑一万户,任命孔光为太师,参加四辅决策。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积累仁孝,出使迎接中山王,远征万里之外击退敌军,功德茂盛,加封食邑一万户,任命王舜为太保。左将军、光禄勋甄丰护卫三世,忠信仁善,出使迎接中山王,辅导供养,安定社稷宗庙,封甄丰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任命甄丰为少傅。这几人都授予四辅官职,后世继承爵位和封邑,各自赏赐第一区的宅第。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勤劳护卫,建议安定国家之策,封甄邯为承阳侯,食邑两千四百户。”
四人都受封赏后,王莽还没有上朝理政。群臣又上书说:“王莽虽然克制谦让,朝廷也应当表彰,及时进行封赏,表明朝廷重视做出大功的人,不要让百官和百姓失望。”
王政君就下诏书说:“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三世担任三公,承继周公的职责,确立安定万世之策,其功德受到忠臣景仰,其教化传播海内,远方之人仰慕其大义,越地裳氏经过多重翻译献来白雉。特把召陵,新息两县的两万八千户食邑加封给王莽,免除他们后代的赋税徭役,后代继承爵位和封邑,就像萧相国一样封功。任命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事务,号称为安汉公。把以前萧相国的甲等府第作为安汉公的府第,把这些写入法令,相传后世无穷。”
于是王莽做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装作迫不得已才接受诏策。诏策中说:“汉朝没有继嗣危害,安汉公定国家;四辅的职责,三公的责任,都由安汉公一个全包了;群臣众人的官位,由安汉公主宰确定;安汉公功德茂盛显著,确定宗庙安定,大概白雉的祥瑞出现,这就是周成王时期的瑞象。所以才赏赐王莽封号为安汉公,辅佐皇帝,达到天下太平,不要违背了朕的意思。”
王莽接受了太傅和安汉公的封号,却辞掉了增加封邑和后世继承爵位的封赏,说必须等到百姓家中富足,然后才能封赏,群臣又开始争论不休,
王政君下诏书说:“安汉公提出,要把百姓富足作为期限,可以听从采纳。特诏令安汉公的俸禄和宾客赏赐都增加一倍放发。等到百姓实现富足了,大司徒和大司空要报告上来。”
王莽又推辞不接受,建议封立诸侯王的后人,以及汉高祖以来的功臣子孙,大的封侯,或者赏赐关内侯爵位和食邑,然后是在位的各诸侯大臣,都要按照次序进行。对上尊奉宗庙,增加礼乐;对下惠及士民鳏寡孤独,让恩泽施政无所不包,其事情记载在《平帝纪》中。
黄其军
作于2022年4月30日(古历壬寅年三月三十)
文中照片来源自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