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一套三本,其中两本各看一半便迫不及待地来发表我的感悟。
我在看书过程中,脑海中不断闪现发生在自己身上和亲友身上的问题,并对号入座,而且随着文章的深入更能发觉这些问题当时发生的不应该和解决的不合理,导致矛盾未解决而遗留下互害的钉子印迹。
拿自己举例吧。
今年暑假,疫情漫长了的暑假。
毛孩自初中就在外地上学,我们又先后搬了两次家,他的朋友都散落在不能说见就见的地方,疫情更不能说走就走。
他每天网课,录音,打游戏,独来独往。一颗年轻躁动的心,禁锢在这个房子里,这个没有朋友的城市中。
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太希望开学了。”
就像那年,我在家照顾幼崽十个月后的某一天,和家人说:“我要去上班,没有工资都行,在家太憋屈了。”
然后我找到工作,环境不好、劳动强度又大、时间又长、工资又低。那时我的双手经常粘满胶带,龇牙咧嘴地撕下带痂血的一层又换上新的。
可经过一夜的修复早晨又高高兴兴地骑自行车去工厂上班。那生龙活虎地劳动场面,对于我来说就是自由。
民工为主的同事们多以市井之心揣度我又慢又笨地做活方式,说我有心眼,这样是为了避免厂里制定过高的计件工资定额。
现在想想还是好笑的,可能因为我那又蠢又笨的活计配不上看似机敏的本人。我倒享受起这种做不好活还被另眼相待的感觉了。
肉体之痛好挺,慢慢就习惯了,精神之痛,会在心里种草,以想象无限放大,最最难度过。
当你教育孩子说想当年老子受了多少苦的时候,孩子心里的苦也许比你还重,缺乏理解又不得排解的苦更难。
说远了。
回到这个憋屈的暑假里,有一个晚餐,菜已经摆好,忘记什么菜,我做的。
客厅和餐厅连在一起,吊顶灯白亮亮的,我一般习惯吃饭时关掉客厅的灯。
我和他爸已经坐好,猫咪照旧占据一张餐椅,虽然它对我们的饭不感兴趣,但喜欢这样的氛围。
毛孩打蓝球回来,洗完澡刚要落座,回头又去客厅把灯打开。
屋里立刻亮如白昼,有些刺眼,我的心情顿时烦躁起来。
“关掉!”我脱口而出。毛孩没听到一样坐下来要吃饭。
他爸应声而起,把灯重新关了。
毛孩返身又把灯打开。如此反复两次。
“开灯,我心难受,关掉,你听见吗?”我的声音高了好几度。
“关灯,屋里太暗,我心里也难受!”毛孩毫不示弱。
“知道你妈难受还开,就不管你妈死活吗?”
我把问题延伸到他不孝顺的概念上,因此特别难过,一串白眼狼在眼前跑过。
“两个灯都开着,多费电!”他爸有意在支持我的立场上又开辟个理由。
“我们家就点不起灯了吗?”
毛孩年幼时他爸常年出差,在教育他的方面基本缺席。那时他爸简单粗暴,一般都是我一反映孩子问题,他就动嘴或动手。对于他的这种方式,成年的孩子早已从恐惧转为不屑一顾。
以往经验,他爸出手相助一定会使吵架升级,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闭了嘴。
毛孩确实成熟不少,竟然没再和他爸较劲,饥肠辘辘的他很有“志气”地扭头进了他的屋。
于是,他爸被晾在那,像一件晒干没收的衣服。
这家伙自嘲地夹了一筷子菜放我碗里,“别理他,咱们吃,白眼狼!”。
我囫囵几口扔下碗筷,垂头丧气地倒在餐桌下的卡座上。不知所措的猫趴在对面看着我,“喵喵”,好像安慰我似的,稍微消了些气。
想起以前也有一次和毛孩大吵后,坐在沙发上,猫咪追到我跟前,坐在我前面的地上,冲我喵了好几声。
它评判我对还是错?
他爸收拾碗筷,在厨房里叨咕,“以后咱们离他远远的,让他爱干嘛干嘛去。”
这话我生气时也常说,将来到底是我们离不开他,还是他离不开我们,不是重点。
半夜毛孩趁我们不在,悄悄潜出来偷吃了些东西。
第二天就不了了之了。
我想过自己有问题,但是却张不开嘴和他说。可能那天工作不舒心憋着气,找了这个撒气口,而他正处在离群索居的烦闷之中,正如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
用《亲密关系》解释,问题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深埋在你心里的曾经的痛,人们贯于逃避它而专注于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客厅的灯和往常一样,有时关有时开,此次因为我们娘俩不同的心情而成为祸源。
有的人年龄很大,但是情绪还没有成年。比如我,彼时和孩子一样。比孩子更可恨的是我还占据了道德至高点,让他怎么也翻不出我的五指山。
孩子选择了以沉默对抗,看似退却,实则是另一种方式的反抗。
克里斯多福说:“咄咄逼人的攻击,可以视为愤怒最坦白的表达,而默不作声的撤退,可以视为愤怒最残忍的表达。”
问题没有解决而是不了了之,是亲情暂时掩埋矛盾,并未化解,不一定什么时候还会因为导火索再次迸发。
如果我情绪成熟,应该关心孩子,询问一下他最近的心理状况,需不需要帮助。然后再谈灯的事情,如果我真的难受他不会再坚持打开,如果他真的难受我也不会关掉,仅此而已。
很多家庭矛盾都是起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各执一词,其实抛开这些一定有深层次的矛盾存在,本质的问题不解决,这些不必纠缠。
克里斯多福说:“你的伴侣不是你快乐的来源或痛苦的起因,你自己才是。”
很多亲密关系都是这样,“你自己才是矛盾的起因”。
这种从外界找原因的推卸是从小获得而没纠正的习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得,自己小时候或者带小孩子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孩子蹒跚学步不小心摔倒了,大人把他抱起来,然后假装锤打地,嘴上还不忘批评这块无辜的土地:“都怪你,看我不打你的!”
小孩子被这种替自己出气的方式逗笑了,大人看孩子不哭,目的达到就不管别的了。这是哄孩子,没有从孩子自身方面找原因给予正面引导。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方式就形成了。
书中提出一个解决矛盾的办法,接纳、觉知和欣赏。
其中“觉知回路”是这样:你将觉知从观察周边转移开,并将觉知指向你内在感觉层面的体验,然后将觉知移到外部环境,然后再回到感觉上,这样执着会减少,发生情绪化的反应以及防卫的可能性会降低。
通俗地说,遇事先向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再看待这件事。
最后学会欣赏,将惹你生气的ta看成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的本质。
书中说,“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
以上所有都是建立在亲密关系之上,因为情侣、亲人和朋友,他们不会有意害你,只是头脑一时没转过弯来。当你以一颗爱心推己及人,暴风雨后再去沟通,那样会让爱心绵延。
《亲密关系》让我明白,适度放手不是软弱,是提升自己,包容他人。不要希冀对方也会有同样的认知,也许很长时间你会在不被理解中度过,只要自己不纠结于此,便没有痛苦,就像我的蠢笨也会被看成高人一等的计谋。
如果毛孩看到这篇文章,我便借此和他说一下:“对不起,妈妈错怪了你。”
也希望共勉。
20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