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铁很长。于是有了《瞬变》这本书籍摘要,愿与你分享,文末有附录哦~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1.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eg. 爆米花实验:容量越大=食量越大。
Change:用简单的改变(缩小容器规格)来实现很难的改变(扭转他人的观念),其实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
2.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理智面VS情感面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始终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运作系统。第一个是情感面,这部分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感知痛苦,获得快乐;另一个是理智面,也称为反思系统或者自觉系统,这部分自我能够深思熟虑,能够条分缕析,能够思索未来。(大象VS骑象人)
Change:牺牲短期利益(冰激凌甜筒)来换得长期回报(苗条的身材)。
自我控制力是可耗尽的有限资源,当我们耗尽自我控制力,其实是耗尽了“精神肌肉”的力量。无论是创造性思考,集中注意力,压抑本能冲动,还是面对挫折百折不饶,都需要精神肌肉的支撑。换句话说,耗尽自我控制力,也耗尽了巨大改变所需的精神力量。
So,改变很难是因为人们不堪重负,甚至耗尽了力气。
3. 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想要他人改变,必须先指出明确清晰的方向。eg. 别跟他们说“活得更健康”,应该说:“下次去店里买吃的,别拿全脂牛奶,改为脱脂牛奶。”并展示半加仑全职牛奶所含的脂肪。
Chang 三部曲: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营造路径
1.指挥骑象人。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因此必须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请回顾脱脂牛奶的案例。)
2.激励大象。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骑象人不可能靠强迫来让大象长时间服从,因此必须从情感面入手,让大象愿意配合你,一同上路。(请回顾饼干与萝卜实验。)
3.营造路径。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我们把情境(包括周围环境)成为“路径”。路径营造好后,即使不考虑骑象人和大象,改变都会更容易发生。(请回顾电影院不同爆米花桶的实验。)
找到亮点
所谓亮点,指的是值得他人效法的成功做法。
面对重重困难,骑象人会觉得到处都有问题,然后就患上“分析瘫痪”:除非得到方向清晰的指示,否则骑象人就会无穷无尽地原地打转。所以,实现改变必须想方设法指挥骑象人,告诉他去哪里,做什么,追求什么目标。而在你努力引发改变时,亮点是指挥骑象人的一剂良方。所以,亮点是改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寻找亮点,也就是在问:“怎么做才有用?怎样才能多做一些?”而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围绕问题本身的思维模式,正是每个骑象人的短板。
制定关键举措
正如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一书中所说,当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将不堪重负。选择不再带来自由,反而会削弱自由,甚至可以说压制自由”。
人对现状感到稳定舒适,是因为多数选择都已被挤出我们的生活。
方向不明是改变的大敌。想要成功改变,就必须把模糊不清的目标转化成具体实在的行为。简而言之,改变需要制定出关键步骤,也就是制定关键举措。
指示清晰明确,便能消除抗拒。
指明目标
当你在描绘一个引人注目的终点时,也是在帮助骑象人克服他的一个重大缺陷——在分析中迷失的倾向。
重点明信片具有两重效用:告知骑象人去往何处,晓示大象此行的价值。
“过得更健康”这样的目标大而无当,毫不精确,其中的指向不明给了大象踌躇摇摆的空间,容易将失败自我合理化。应对这类困境的方法之一是提出极其明确的目标,比如公司可以宣布“我们今年的收益要增长14.2%”。
长期目标需要和短期关键步骤结合起来。换句话说,终点明信片必须配上一份优秀的行动计划。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改变开始后,不要执迷于中间的旅途,因为现实往往和预想的有差别。真正重要的是一个有力的开始,一个有力的结尾,然后赶快上路。
从正面看,骑象人富有远见卓识,愿意为了长期目标而做出短期牺牲(这也正是骑象人为何总与大象对抗的原因:大象往往看重眼前享受);头脑清晰,擅用谋略,给出路线就能按图索骥。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骑象人的诸多缺点:力量有限,遇到指向不明或选择过多的状况就陷入瘫痪状态,并且过分聚焦问题而非对策。
好消息是:骑象人的优点扎实稳定,缺点也能得到修正。如果你试图跟自己或其他的骑象人对话,行动策略一定要简单直接。
第一步,找到亮点。(越南贫困母亲依然能抚养出健康的孩子)
第二步,指挥骑象人——包括开始和结尾。送给骑象人一张终点明信片(“你很快就会成为三年级学生!”),并且制定关键行动步骤(“购买脱脂牛奶”)
完成这两步,你不仅能帮助骑象人做好引领转变的准备,也给与骑象人工具区抗拒不心甘情愿的可怕伙伴——大象。
找到感觉
我们知道“坐而论道”与“起而行动”之间的差别。但是,我们每当碰到需要改变他人行为的情况时,第一反应总是教育对方。抽烟真的很不健康!服用化疗药真的很重要!应该与大象沟通的时候,我们却不停地在找骑象人。
我们每个人都不擅长于进行自我评估。大象总倾向于用最乐观的态度来诠释每件事。这种现象称为积极错觉。在谋求改变的过程中,积极错觉是个棘手的难题。人们在改变自我、迈向新方向之前,必须先看清真实的自己。但积极错觉让人们难以认识自我,难以正确定位自己的处境,难以合理评估自己的表现。
能够激励大象的因素是情绪。想要推动改变,必须先找到感觉。
负面情绪无疑能起到刺激作用。某种意义上,负面情绪的目的正是要你把鞋子里的石子倒出来——引发特定动作。生气的时候,你会瞳孔收缩,双拳握紧,进入备战状态;恶心的时候,你会眉头皱起,鼻翼内合,避免闻到令人作呕的东西;害怕的时候,你会双目圆睁,全身紧绷,做好逃跑准备。日常生活中,负面情绪帮助我们规避风险,直面问题。
负面情绪多半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窄化效应”。当你走在黑洞洞的巷子里,全身绷得紧紧的,脑子不太可能还在想明天要做的事情。恐惧、愤怒、厌恶,这些情绪让人注意力集中,它的功能就像给人戴上遮眼罩。
正面情绪的作用恰恰与负面情绪的窄化效应背道而驰,反倒能“拓展和充实”我们整体的思维和行动。比如,欢乐的情绪让我们想要玩乐。玩乐没有固定的做法,但能拓展我们的思考和选项。又比如,兴趣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范围。一旦我们觉得对某物感兴趣,就会希望参与其中,学习新事物,获取新体验,也更容易接纳新想法。再比如,达成目标的自豪感,则扩展了我们未来愿意投入的挑战,鼓舞我们追求更为远大的目标。
找到感觉——激起心中希望、乐观、兴奋的情绪。
缩小改变幅度
鼓励人们采取行动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对方感觉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有所进展的感觉很重要。我们的大象很容易心灰意冷,很容易惊慌失措,也很容易脱轨掉队。正因为如此,大象需要安抚,需要恢复信心,即使是在旅途中刚起步的阶段。
如果你正在引领一场变革,最好赶快在团队的积分卡上盖下头两个章。不要过分关注改变将要带来的不同之处,而应该设法提醒人们已经克服的困难。“亲爱的,要减40磅肯定不容易。但是你已经戒掉了汽水,我敢打赌光靠这个就能在年底前减掉5磅了。”
要让一头不情愿的大象迈开脚步,你必须缩小改变幅度。(“5分钟房间拯救行动”)
当人们面对某个难题时,望之兴叹,心生逃避,那你就必须分解任务。缩小改变幅度,让改变小到人们可以轻松取胜的程度。只要打扫干净一间屋子,偿清一笔债务,心中的恐惧感便会无影无踪,进程也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快。
缩小改变幅度的方法之一是限制资源投入量,比如只做5分钟家务,只偿还一笔债务;另一种方法是设定小胜利,追求那些近在咫尺的里程碑。要想激发改变,你必须主动寻找里程碑。
当你设定一系列小型而又可见的目标,大家也如愿达成之后,他们在头脑中就会开始形成自己能获得成功的想法。
小胜利可以降低问题的重要程度(“这没什么大不了”),减少额外需求(“要做的事只有这些”),提升人们自认为具备的技能水平(“至少我能完成这件事”)。这三条因素会让改变来得更轻松,也更容易自我维持下去。
小动作带来希望,让人相信改变有可能发生。一连串的小改变引发大改变,这是我们一再见识过的主题。即使一开始的改变微不足道,但也无妨大局;即使一开始的行动慢如蜗牛,但关键在于大象动起来了。
影响他人
当人们面对选择时,倾向于依赖两种决策模式中的一种,这两种模式分别是结果模式和认同模式。
结果模式假定我们每次做决定前,总会衡量成本和收益,做出能让满足感最大化的选择;这种办法注重理性和分析。
认同模式的决策过程,人们其实是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像我这样的人在这种状况下该怎么做?
一般而言,我们用到“认同”这个词时,指的是某些不可更改的恒久特征,比如种族认同、民族认同或者地域认同。不过这是相对狭义的用法。事实上,许多认同并非与生俱来,我们会在一生之中接纳各种认同,比如希望当个好妈妈或好爸爸、做一名虔诚的教徒、成为爱国公民等等。
在后天形成的认同中,其中一种是职业认同,比如当一名“科学家”。显然,你不可能天生就是科学家;这是你长期寻找所获得的认同,也是教授、导师潜移默化陶冶出来的认同。当这份认同为你所接纳,而且愈加强烈,那就变成自我形象中的重要部分,还会触发认同决策模式。
认同是影响人们决策方式的关键因素,违背认同的改变方案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人们在接受了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后,很可能继续接受更大的要求。
你必须建立起对失败的预期。不是预期整个任务会失败,而是预期途中会遭遇失败。
定型心态VS成长心态
定型心态的人相信,每个人的能力是先天注定,大致确定了。倾向于逃避挑战,因为一旦失败,你怕其他人将失败视为你的真正能力的体现,由此判定你是个失败者。
成长心态的人恰好相反,他们相信能力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强。只要加以努力,就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管理水平或者倾听爱人的沟通技巧。尽管可能会失败,成长心态的人还是愿意接受更多挑战。你会主动为自己寻找额外的工作任务;你更容易接受批评,因为有批评才能有进步。或许你现在技不如人,但你的眼光很长远,你相信自己会是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
苦尽,才会甘来。
失败往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因此早期的失败是某种必要的投资。
改变的时候,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对自己和他人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这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大脑和能力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
当你把新认同感带来的强烈期许与持之以恒的成长心态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来惊人的结果。要让人成长,要影响他人,就得这么做。
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看到,改变最核心的难题就是让大象持续前进。骑象人需要方向,大象则需要动力。我们也认识到,动力来自感觉,知道并不足以激起改变;动力还来自信心,大象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改变。为了帮助人们在改变时感觉自己变得“强大”,我们提出两条建立信心的途径:你可以缩小改变幅度,也可以影响需要改变的人(当然,最好两者并用)。
调整环境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我们总是喜欢把他人行为归咎于对方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对方所处的环境,
调整环境其实就是让正确行为更容易出现,错误行为更难以发生,就这么简单。
伤害预防专家在分析如何尽可能减少意外伤亡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简单框架工具称为哈顿矩阵(Haddon Matrix)。哈顿矩阵帮助人们系统性地梳理问题,重点思考意外的三个阶段:事件前,事件中,事件后。
许多看似“性格内因”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加以纠正。小小的路径调整,将带来大大的行为改变。
培养习惯
环境对我们产生的微妙作用之一,就是强化(或者淡化)我们的习惯。
习惯为何如此重要?因为习惯本质上是我们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习惯可以在骑象人无须参与的情况下也自然而然做出许多良好行为。
行动触发扳机(一种心理计划,比如“明早送安娜上学后,我就直奔健身房”,遇到特定的触发情境(明天早上、孩子学校门口),扣下相应的动作扳机(健身))能够强烈激励人们做自己知道必须做的事情。
行动触发扳机的价值在于我们其实事先预设了决定。省去了决定环节的反复思量步骤。预设下决定,节约了骑象人用于自我控制的能量。
行动触动扳机一定要足够具体、足够明确,才能中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
适用情境越困难,行动触发扳机越有效,因为这些场合骑象人消耗的自我控制能量最多。
行动触发扳机的真正作用是培养“速成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也是行动触发扳机希望实现的目标。
如何营造路径的两种策略:第一,调整环境;第二。培养习惯。
如何创造出有利于改变的环境?首先,一些辅助习惯确能行之有效,比如站立开会、每天多喝两碗汤。其次,行动触发扳机也可帮助你预设决定,减少决策困难。另外,简单的检查清单也能大有裨益。
召集同伴
你之所以做某事,是因为同伴都在做。从众效应并非为喜爱在身上打洞的青少年所独享,你也一样。行为会传染。(肥胖、饮酒都会传染)
不论有意与否,我们显然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在感觉环境陌生或情况不明的时候,我们更是想要观察别人怎样做。而变化了的情境,无疑让人倍感陌生。因此,如果你想要改变,就不得不密切关注群体暗示。这些信号可能会助你一臂之力,也可能会让你的努力成果毁于一旦。
坚持改变
学会找出并且表扬“渐近”行为并不容易。我们需要经常观察环境,寻找一线曙光。骑象人的本性会去注意负面部分,因而很容易找出问题,也很容易忽略进步;但进步才是难能可贵之处。
要强化他人的正向行动,你需要对终点有清晰的认识,还必须能够熟练地找出值得强化的亮点行为。
改革一旦开始,便会自我强化。
心理学家把滚雪球效应归因于多种现象。原因之一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单纯曝光效应,指的是人对一项事物接触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喜欢。单纯曝光效应让我们相信,即使一开始不受欢迎乃至遭到排斥的陌生改变,最后都会随着人们日渐习惯而被接受和喜爱。(如:埃菲尔铁塔)
成功的改变多半遵循一套模式。改变的人有明确的方向,足够的动力,以及有利的环境。换言之,改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骑象人、大象和路径齐心合力,共同支持转变。
附录
改变三部曲:
1.指挥骑象人
找到亮点:找到成功案例,复制推广亮点。(越南妈妈故事)
制定关键举措:无须高瞻远瞩,着眼于关键步骤。(1%牛奶运动)
指明目标:预先指明方向和原因大有助益。(“成为三年级学生”)
2.激励大象
找到感觉:只是头脑知道未必能改变,必须形成感觉。(展示服装样品)
缩小改变幅度:分解改变步骤,消除大象恐惧。(5分钟房间拯救行动)
影响他人:建立新认同感,灌输成长心态。
3.营造路径
调整环境:情境影响行为,设法改变环境。(亚马逊一键下单功能)
培养习惯:形成习惯则不费力,设法鼓励培养习惯。(设定“行动触动扳机”、节食者每天多喝两碗汤、使用检查清单)
召集同伴:行为具传染力,设法号召众人。(医院“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