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尽心尽力,可谓最辛劳的一届家长呢!
家长的教育模式各不相同,我把这些模式分了三大类:
直升机父母 :
直升机父母指的是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除了不计成本的“投资”外,更付出了很多时间来安排和计划孩子的学习和活动,希望一切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中国是个“直升机父母”的超级大国。
独生子女政策颁布后,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
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毅然担当起儿女的终生保姆和人生规划师:他们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给老师打电话,或者没事就往学校跑,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全力促成孩子上名校……这些都是“直升机父母”。
推土机父母:
“推土机父母”像是“直升机父母”的进化版。
上世纪80年代“直升机式育儿”在美国流行开来。该词形容父母焦虑地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周围,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以防孩子的人身安全受到伤害。
20世纪90年代,“直升机育儿”逐渐发展为“精细化育儿”,由一群家境富裕的精英家庭引领,逐渐成为现象级的全民浪潮。
如今在国内也越演越烈,推土机父母从受孕到孩子一出生就进入一种超前规划的预警状态:何时受孕,送孩子上贵族私立学校,周末寒暑假安排上编程班音乐课学第二门外语,精心设计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课外活动,联系好高中升学顾问协助润色申请资料,动用人脉帮孩子拿到名牌实习和推荐信…
推土机父母的行为目标很明确:一切都是为了把孩子送进美国最顶尖的大学。
这些谙熟游戏规则的精英家长像精准运作的机器一样清除孩子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这样孩子就不必遭受任何失败挫折,避免与阶层晋升的良机失之交臂。
教练式父母:
孩子就如同奥运会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奖牌。
旁边站着的就是你,也就是教练。在培育这位年轻运动员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你曾经训练过、辅导、教导、喝彩、叫喊、也欢笑过。获胜的是运动员,但你同时和他一起朝着那个目标努力的。
那个获奖的辉煌时刻,浸透则着运动员的执着、奉献和成就。 在理想的教练关系里中,运动员不会变得依赖于你,而是变得更加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来面对运动和生活的其他领域。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他独有的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中,家长善于观察和捕捉,并创造各种机会,不同运动和娱乐学习,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识别她们的潜能,然后专注科学地培养。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父女就是典型的教练式父母关系,剧中父亲却发现了女儿的摔跤潜能,想尽方法引导、鼓励并支持她们去获得人生更美好的成就。
被掌控孩子的清单式生活
直升机、推土机父母下的孩子,都是过着清单式的生活。
家长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健康、吃好、喝好。
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最好的班级、还要取得好成绩;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不仅仅好成绩和高分,而且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更要参加运动、活动、另外还需要有领导力。
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名牌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因为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新生主任,朱莉 • 利斯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从事毕业生咨询工作达十余年,并凭借对本科生做出的卓越贡献获得了丁克斯皮尔奖(Dinkelspiel Award)。
她说到: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
家长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而家长自己却从没做到过。
有这么多要求,做父母的就得和每个老师沟通,和校长、教练、推荐人沟通——如此一来,家长更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书。
然后对视为珍宝的孩子,家长要花心思来督促、哄骗、暗示、帮忙、唠叨、甚至讨价还价,确保他们不会在顶尖大学申请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毁了自己的未来。
那么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首先,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所有的安排都是与学习和未来的择校有关。
我们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不让他们有充足睡眠,只需要他们把清单上的事情做好。
在清单式童年中,家长口头上希望他们开心,但当他们放学回家,家长通常第一时间过问的是作业和成绩。
孩子从我们脸上看到的——我们的认可、我们的爱,看到的他们的价值,却是来自成绩单上的A。
对孩子们的鼓励:“你是最棒的,妈妈相信你!” 如同宠物展上的训狗员一样表扬他们,哄他们跳得再高一点、再远一点,日复一日。
等上了高中,家长不会问孩子:“你对哪些课程,哪些活动感兴趣呢?”
家长只会去问老师:“我的孩子要怎么做才能进入好大学?”
无论高中毕业时结果怎样,孩子们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心理脆弱、精疲力竭。
他们现在却在高分的焦虑和沮丧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会想:这样的人生最后究竟有没有意义?
也有人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有甚者成为高智商PUA渣男,包丽自杀案的幕后者,就是有着完美人设的北大高材生牟林翰,但却以爱为名将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孩逼入死境。
可惜作为父母,都忽略了这些,只是单纯觉得孩子没有按照期望进入几所好大学,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没有未来,或者只是家长的认为,并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
美妙且赋能的教养方式
教练是一种绝美的帮助人们放开去爱的方法,它开启人际关系新层次的可能性与潜能。教练关注他人的方式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产生深远的影响。那种自尊又会极大的影响到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们是否感到幸福和满足,以及他们在生命中所要实现的目标。
发现孩子潜能,设定时间培养。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老马,自从发现了女儿们的摔跤潜能决定培养,遭到妻子的反对,他说:我只要一年时间来培养她们。
言下之意,若女儿真不是这个材料就放弃,老马的理念既尊重了自己又遵从孩子的发展轨迹。
反观国内很多父母,为了自己不曾实现的梦想,盲目地强加于孩子,不顾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更不在意孩子是否具备合适的条件,美名其曰栽培孩子。
循序渐进,从排斥到喜爱
起初锻炼时,老马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孩子,只有母亲知道,女儿们还以为是父亲对她们的惩罚,彼此互相责怪抱怨。
老马将侄子带来做陪练,在一次次的摔跤训练中,女儿们开始逐渐喜欢上了摔跤,打败侄子的那刻内心获得了成就感,就此爱上了摔跤运动。
老马在孩子面前必须保持严肃苛刻的教练模式,内心却是无比心痛女儿。夜深人静,为熟睡的女儿按摩肌肉。他爱女儿,但是他必须舍得女儿们去独自品尝这份艰辛。
拓展视野,增加自信
老马带女儿们和各地男性选手比赛,每次的铩羽而归增强了女儿们的内心驱动力。周围各色人等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尊敬和拥戴,形成一股强大的外部推力,大女儿在这巨大的良性气场环里,一次次地挑战超出她重量级的比赛,最终进入国家队。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他独有的潜能来到世界上,作为家长就是发现孩子的潜能,顺势引导,最终将孩子的潜能充分显现出来,并让孩子拥抱它。
摔跤决赛前夕,女儿遇到了世界第一号选手,女儿的教练已经心满意足当前的比赛成绩。
而父亲老马倾听到女儿内心的担忧,以尊重的方式去亲听女儿担忧的源头。
他没有说教式的鼓励言语,类似“你只要努力过拼命过就可以了”;或亦和教练相同的认知“你现在是印度最高纪录创造者”,他深知埋藏在女儿内心深处,是一股强烈渴望胜利的生命之源,更是一股挑战并打破世俗认知偏见的内在蓬勃而出的力量。
教练式父母是通过聆听他人,将孩子带到一个美妙而释放潜能的境界。
父亲老马在帮助女儿打开心灵、打开思维、打开意志的过程中,不断释放爱的能量。父亲自然流动的爱,滋养和浸润了女儿的心灵。
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勇于去探索世界,有强大的能力活出自我,为成长为真正的“人”,绽放生命,播下种子。
将教练技术与父母对孩子与生俱来的爱相结合,父母终将在孩子身上看到奇迹。
决赛时,父亲并不在座位席上,比赛最后的10秒,女儿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充分发挥父亲传授的技术,反败为胜。
作为父亲,老马希望女儿们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人生。
他知道区分“教练”和“父亲”的角色,知道区别“个人”与“国家”,知道想改变现状,需要隐忍和不断突破,知道怎样奋斗,才能让女人在这个国家拥有更多选择。一个男权社会,恰恰由一个象征男权、父权的人来打破僵局。他看似强硬的手腕,却一直把握好了每个阶段分寸——不断为女儿创造机会、启发、引导、离开。他在女儿心里种下了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种子。最后,这颗有尊严、讲拼搏的种子,自己生长出来了,最终在没有父亲的注视下取得了辉煌胜利。
教练式父母,是帮助孩子在他们生活中寻求意义和目的,就像我们现在每个成年人一样。
教练过程的一部分就是展示给孩子看,找到自我认知,而教练的核心就是让孩子知道如何靠自己来找寻“自我价值”和生命的归属感。
看到这里,你选择成为哪一款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