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言言,别人眼中的“自律达人”,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目前真正的状态是“间歇性自律,持续性自虐”。
为什么呢?因为别人看到的自律,是她朋友圈晒出的一系列精进状态,包括早起读书写作等等。但实际别人看到的,只不过是她状态极佳时的不连续打卡,而只要言言不在状态,她所有的预定计划就无从继续,这一度让她陷入一种不靠状态就无法自律的困境。
你是否也跟言言一样有着同样的苦恼?状态好时,根本不需要刻意“坚持”,但状态不好时,却怎么都无法说服自己保持严格自律。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如何才能不靠状态,仅靠"自驱"就能完成预设目标呢?
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一书中指出:无法做到自驱性自律,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你没有形成无需大脑思考就能执行的习惯惯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你只需要养成一个个“微习惯”。
一、什么是“微习惯”?
《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是一个妥妥的大宅男,他身材肥胖,工作效率很低,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整个一颓废状态。
直到突然有一天,他幡然醒悟,但翻阅了所有关于自律和习惯养成的书之后,他反复尝试,却没有任何效果,反倒是自己萌生的一个新的思路,将他不仅从一个胖子变成肌肉男,还从一个不学无术的素人,变成了畅销书作家。
那么他的全新思路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每天一个俯卧撑"。是的,你没听错,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微习惯",使得颓废的斯蒂芬不仅身材发生了巨变,甚至在读书、写作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他一跃成为全美偶像。
所以,所谓的“微习惯”,其实就是把一个你要养成的习惯,缩简成小到不可思议的步骤或是目标。
正如斯蒂芬,他想要通过运动减肥,但苦于无法坚持下去,于是将运动目标调整为每天一个俯卧撑。一如假如现在的你想要养成读书习惯,那么把原来制定的读书目标每年50本,调整为每天阅读两页,看似不起眼的“微习惯”,实则能帮你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读书的习惯。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养成“微习惯”呢?
二、为什么要养成“微习惯”?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曾提到:“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说当我们突然给大脑强加一个高难度任务时,它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强烈地抵触。那么面对大脑的这种强烈反应,没有养成微习惯和养成微习惯的人,到底有何区别呢?
1.一开始没有养成“微习惯”的人,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
一向积极向上的言言,突然有一天说内心很是焦虑,究其原因是她每次制定的晨跑5公里的目标,都只有在状态极佳的情况下,才能坚持下去。而大多时候,内心对5公里是极其抗拒的,因此她不得不放弃了晨跑5公里的运动计划。
所以你看,对于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一上来就制定5公里的目标,虽然勇气可嘉,但失败却是必然。
2.一开始就养成“微习惯”的人,自律养成之路必然简单顺畅
钱钟书是清华大学有名的才子,他在学术史上的研究堪称一流,但更多的人了解他却是通过他的长篇小说《围城》。
1945-1946年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当时的钱钟书还在清华大学教书,工作很是繁忙,因此写小说这项"业余爱好",就只能放在晚上进行,但对钱钟书来说,晚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本来每天可以写两三千字的他,只能将其调整为只写500字左右,但也正是每天坚持500字的这个“微习惯”,才让今天的我们有幸看到这部家喻户晓的著作。
所以,即便是才华横溢的名人,也会坚持用“微习惯”将一下子无法完成的大任务,逐一拆解开来,正所谓“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再比如,前段时间一直持续活跃在“樊登读书”等各大平台的青年创业导师张萌,从初中时的差生,到考入北师范成为奥运火炬手,再到30岁创业成为女老板。一路走来,张萌身上养成了无数的好习惯,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她每天凌晨4点都会在公号上录制60秒的录音,这一度让她成为公号最受欢迎的励志达人之一。
一个60秒的“微习惯”,除了帮她养成了早起习惯外,还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跟她一起早起。除此以外,因为张萌“微习惯”的巨大转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早起学习产生了极大热情。
斯蒂芬•盖斯说:“我的经验法则就是把我想要的习惯缩小,直至小得不可思议为止。当某件事听起来‘小得不可思议’时,大脑会认为它毫无威胁。”
可见,所谓的成功人士,并不是生来就比我们更能坚持,而是他们把那些细微到我们可能甚至都想不到的小习惯,默默坚持了下来,如此而已。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究竟该怎样养成“微习惯”呢?
三、怎样在生活中养成微习惯?
斯蒂芬•盖斯在书中说到:“微习惯”就是不断以小撬大,通过不断取得小的成就,增加我们的成就感,进而增加持续完成保持上进的惯性。那么究竟如何在生活中养成必要的“微习惯”呢?
首先,把微习惯纳入日程当中。
比如,对言言来说,因为每天要通勤上班,所以她把每天早上5:00-7:00作为自己读书写作的时间,每天下班后作为自己运动的时间。
给自己规定一个明确的习惯养成起点,这样才能更容易坚持下去。
其次,建立回报机制。
有研究显示:
如果你想更加幸福,享受成就感是让你对生活满意的最有效策略。
也就是说,成就感是我们感受幸福的最有力途径。而“微习惯”最大的益处就是做到后能立即带来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会促使我们去完成更大的额外目标。所以,微习惯养成以后,作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可以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
比如,言言坚持每天读书两页后,一年精读了16本,并成功将其应用在实践之中。相比之前,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言言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作为对自己读书写作的奖励,言言默默给自己买了一套派克IP钢笔礼盒套装。
再次,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
微习惯执行以后,每天要记录习惯的养成情况。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作为自己的复盘,另一方面通过可视化的进步,可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言言在读了《微习惯》后,专门购买了一本打卡笔记,每天在执行微习惯后做标记,比如完成读书两页、运动1分钟等,完成后就划对勾。
“成功会带来更多成功”,看到日复一日满满的对勾,更激起了言言不断挑战自己的信心。
最后,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所谓“微量开始,超额完成”,就是说你一旦开始了“微习惯”的执行,就要超额完成你制定的目标任务。
比如,言言原来制定的目标是每天读2页书,随着每天微习惯的养成,言言已不再满足单纯的每天两页,有时甚至一口气读上10页甚至20页。再比如,你原来制定的目标是每次晨跑1分钟,但随着每天微习惯的养成,你已经能够坚持到5分钟甚至8分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微量开始,超额完成”。而事实上,持续超额完成目标,不仅能帮你养成好的习惯,还能给你带来持续不断的信心循环。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我们的一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是的,我们常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微习惯就是助力你养成习惯,获得成就感,并带来持续动力的坚强后盾。
“时间没变,还是24小时,但习惯变了,你的世界就变了”,2021年即将来临,如果你还在“自虐”式的自律中苦苦挣扎,建议你读读这本《微习惯》,只要照做,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开启你不一样的自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