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又上新了一个解读论语的知识产品,感觉还不错。它解决了我很多中学时代留下的疑惑,同时因为是在工作后在读《论语》,又有新的感悟。
学而时习之,你做到了么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和“习”是两个意思,在孔子的时代有大六艺和小六艺一共十二门课程,大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主要靠“学”。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主要靠“习”也就是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所以学习本来就是两件事,学到东西如果不反复练习就会忘记了,想想你现在还记得偏微分方程怎么解么。
再从这句话说说知识付费,现在的知识付费大多数知识对应“学”的内容,很少有“习”的内容。因为“习”是需要有反馈的,就像我现在在健身房健身一定要一个教练在边上看着,防止我的动作错误造成身体损伤。确实我在看手机新闻的时候看到过很多因为没有正确指导,导致不但没有练好身材反而将身体搞垮的案例。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要有“习”的过程,那么正确而及时的反馈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提供那种服务是非常昂贵的,因为没有办法批量生产,就像《得到》里的一个课程可以让几十万人共同学习,但是只有少数的人的留言可以得到反馈,因为主讲人的精力有限,没法全部看过来。
所以未来如果技术发达了,可以解决或者说部分解决“习”的问题了,我想那是知识付费的又一个风口。
有朋自远方来,就这么高兴么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初中学这句话的时候就一直很纳闷,有朋友到自己家里来为什么要高兴呢?当然当时也没敢问老师,一时自己胆小,二是估计老师也答不上来。但是这个疑问一直没有消失,看了课程之后才知道,其实问题出在对“朋”这个字的解释上,《礼记》里头有一句话,“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学习的人可以叫“朋”,共同志向的人才是“友”。所以如果真的到了工作的时候碰上了一个爱智求真的“朋”,那当然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这样的“朋”真的非常稀少,大概百里挑一。所以终身学习最痛苦的不是这条路太挤走不动,而是这条路上更本没有什么人,终身学习这必须忍受孤独的走下去。所以就有了《论语》的第三句
人不知而不愠,做到不简单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也是一句当时学的时候没有理解的话,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这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么。我在上学的时候确实没有感受出来,主要是因为环境。我从小到大除了小学阶段成绩有起伏,从初中开始成绩就一直很好,然后就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路走过去了。所以即使我的想法很奇葩,周围也不缺乏理解我的人,因为周围不缺乏爱学习之人。但是到了工作了,我发觉原来像我一样终身学习的人是很少的,那理解我的人就少了,在一开始确实很难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我是在系统的学习了经济学的内容之后才通过理解他人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但是学习经济学的副作用就是人不知变得更严重了。
所以终身学习者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最好就是到一个理解你的环境里,否则就当是在修炼自己吧。
终身学习者为怎样的知识付费
记得当年老师教论语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反复提醒那个“不亦说乎”不要写成“不亦悦乎”,也不要把“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搞反了。想想真是很low啊,学而篇最重要的不是前半句话么?也难怪现在的知识服务敢收这么高的价格,实在是我们知识的漏洞太多。但是这不能苛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拿论语来说,完全读懂论语,你须要看《礼记》,《尚书》,《诗经》等等各种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作。而且还不是浅尝辄止的看一遍,因为论语中的很多内容来自于这些书籍。这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还要对孔子当时的历史非常了解。所以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根本不可能做到,就像我前面写的,我如果不是看了《得到》的课程,我是写不出这样的内容。
《得到》的产品最吸引我的就是他可以把很难的知识用一种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他们的产品就能卖的好,这主要是他们吧知识学习的难度给降低了。但是我更希望的道理上课的老师能够用一种近乎独裁式的严格管理学员的留言。虽然因为是付费学习,留言的质量其实比免费的地方高了很多,但是还是很肤浅,因为老师对学员采取了思想上宽容的态度,对于各种错误答案不予批评指正,所以各种低水平甚至是错误的留言被顶到很高的位置。当然这其实很难做到,但是确实有人这么做的,我是在一个百度讲经济学的贴吧里看到的,那里面就是独裁式的管理,说的不对先劈头盖脸骂一顿,然后指出错在哪里,最后错的离谱的删除发言,这样导致了真正看这个贴吧的人其实很少,但是里面的内容真的质量很高。
所以我愿意为良师付费,我也愿意为严师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