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回顾艰难的求学历程
离开我的第一次高考已经过去40多年了,那时候我并没有高中毕业生就参加了高考。想当初参加高考报名并没有什么要求,似乎只要愿意报名就行,似乎对考生年龄没有限制,并没有学历要求,更不需要政治面貌审查。
当时,我并没有什么经历备考的准备,只是获得了这个信息就凑过热闹。我生活在农村,尽管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被困在田野地头,为耕种而忙碌。
那个时候小学送教下乡,村里安排一个人作为老师到自然村来,不分年龄大小,也不分教学阶段的学龄孩子,全部在一家房子较大的厅堂上课。我年龄小,贪玩,几乎不去上学,就是在家中带着妹妹们玩闹。因此,有时候老师会来家访,督促家长让孩子们上学。尽管如此,也是想去就去,去了也学不了什么,有时候老师不在,我与同学还会吵架不愉快,干脆就不上学。
后来年龄大了,记得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要求去村办小学去读书。所谓村办小学就是原来的汪氏宗祠。汪氏宗祠在我家铜锣岭的山脚下的汪家塆,是一进三重房屋,前面的广场很宽阔,就是我们的操场,上午10点做课间广播体操时间,全校师生都在此做操。这里上学有公办教师任教,教学比较规范,分年级教学。
最难忘的就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公办教师,用红苕切成小丁拌在大米中煮粥吃,我羡慕得很。因为,我的伙食中很少有大米,吃蒸红薯充饥,我母亲还搞出了许多花样的吃法,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喜欢吃。其实,当时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肚子饿了,咬吃生红薯也是津津有味,似乎很甜。有新鲜红薯吃,还不觉得苦,每天春夏之交,吃返乡粮食是干红薯片,有的是变质发霉了,吃了之后,口中直冒酸水,难受极了。想想当年金黄的麦子,要交公粮,去年的金灿灿的稻谷也是去交公粮,没有什么自然灾害,我们竟然要吃返乡粮,干红薯片,不禁悲心来!直到现在,不说吃城市的有烤红薯,就是听说红薯,一想到红薯,我的胃就难受,口冒酸水。虽然红薯救了我的命,但是我一直不喜欢吃,现在说粗粮红薯有许多保健养生作用,我也是不愿意再吃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要拆迁小学校汪氏宗祠去原来的燎原大队队部(现在原来的六棵枫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部)。我们这些小学生不仅无课堂可以上课,而且还成了建设者搬运工,要帮助拆迁老小学,建设新小学。因此,许多同学不来上学了。
好不容易建起了新小学,原以为可以正常教学了,又开始搞什么勤工俭学。学校对我们小学生安排挖长石、扯茵呈和砍柴草的任务,我在年级同学中年龄轻小,体弱,家庭离开小学校二公里多羊肠小路的路程,往往完成不了任务,还是需要我父亲来帮助。
我上的初中就是原来小学,人称“戴帽子”的初中。这样的初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可想而知能学到什么知识。这还不算,因为我们长大了,还需要在农忙时节去支农,插秧、耨草、割谷、捡棉花等,没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后来,才集中到一个乡办初中读书。
上高中时要推荐才能上学,我还算幸运,被推荐上了高中,并没有书可读,仍然是没有课堂,仍然是勤工俭学。可是,我有要好的童年小伙伴竟然没有被推荐上高中的机会,家长费了千辛万苦才在邻近的乡上了高中。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上了高中,开始的时候仍然是劳动,帮助学校种菜,搞卫生,并没有教材课本学习,就是没有书籍可读。后来据了解到是对“右派分子”进行平反,许多人加入了教师行列,学校教学逐步正常,学校师资力量逐步补充,才能安心上听课。因为高中并没有发什么教材,课本,教师也不提供讲义,学生只能听课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模式,教育质量怎能好?有些有责任心,有水平的老师会板书,让我们记录下来;有些教师就是照本宣读,不知所云。
不说乡办高中办学条件极差,就说安排学生住宿更是厚彼薄此,学生几乎全部染上疥疮,现在想起来也是没办法。我家离开学校较远,有15里路,开始的时候只能走读,早上出门去学校,自己带上中午的饭菜,带上柴草,不是因为天气炎热吃变质了饭菜,就是天气寒冷吃冷饭菜。后来才有学校食堂,向食堂交米换米票,凭米票换粥饭和馒头;先是食堂不提供菜,自己带菜吃饭;后来食堂提供菜,许多人无钱购买仍然是自带咸菜。后来可以住读,有些同学住上高大的土砖瓦房,有些同学住低矮的麦草棚房,冬冷夏热,雨天还漏水,无法入睡。记得许多同学染上了疥疮,胯裆里奇痒无比,抓痒挠痒后流血,腥臭难闻。由于住宿条件极差,土砖瓦房较高大是有上下床铺,麦草棚房低矮是统铺,宿舍中间用一根铁丝供学生悬挂毛巾。由于住宿拥挤,特别是有同学患有色盲症,经常拿错了毛巾,不可避免地造成交叉感染,几乎所有的同学患有疥疮的疾病。我也是如此,我父母亲就是砍松树丫送李家榜窑上卖钱,省吃俭用买猪油煮红枣冰糖,让我独食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力。同时,购买高猛酸钾化水,我母亲帮助我揸屁股后面,进行治疗。不知道是治疗好的,还是时来运转,我的严重疥疮疾病竟然真的好了。
自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第一次高考失败了。但是,我不言放弃,继续刻苦努力学习,决心继续高考。由于在乡村中学学习,基础太差,还是未能如愿高考被大学录取。
从此,我开始了复读的艰难求学历程,终于获得了高考的成功。由于我高考不成功,贾庙中学方永先老师感觉不正常,平时摸底考考试成绩并不差,向我父亲建议要复读,还是有参加高考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因此,方老师推荐他妹夫林少书老师所任教的团风中学复读。当时,我没有要学校的教材,学校并没有要收取学杂费,这样我就坐在团风中学的教室里最后面了,名之曰是“借读”,回避是“复读”。那时候,真的是如饥似渴,一个月只回家一次,拿米拿菜,因为没钱乘车,有时候与同学结伴走回家时,已经是深夜了。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购买教材和参考书,刚开始不熟悉,又不好意思向同学借阅,我有时会利用午休或者晚上偷偷取来邻桌同学的书籍学习,上课前马上归还原位;后来我与同学们熟悉了,我就向同学们错时借书籍学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高考完了之后,我将有些同学抛弃的书籍收拾起来,克服困难带回家里学习,防止如果高考落榜可以再学习。我从来没有购买过《汉语大词典》和《英语词典》等学习资料,几乎都是学校的奖励。
我参加高考没有大人的陪伴和护送,并不是父母亲不关心,而是因为从乡村到市区或者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乡亲后来说,在高考前夕,我父母上要到华严寺祈福,到知道的祖先墓前烧香跪拜,祈祷列祖列宗的保佑。特别是为已经因修铜锣岭水库水毁的太祖母的继夫王太祖修坟,栽种柏树,就是这一年我才考上大学。四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这位王太祖的墓前的柏树长得高大挺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高考成功了!现在回顾四十多年前的艰辛的求当历程,我年轻的时候,没有辜负大好青春时光,感觉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