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儿童依恋类型
生物性决定了母亲天然是与其他人不同的存在。通常情况下,「早期依恋对象/主要照料者」是母亲,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是其他人。
1. 小婴儿向依恋对象哭泣、呼唤、粘附、爬向他们,都是寻求安全感表现出的本能。依恋对象/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婴儿短暂地离开他们去「探险」,总是过一会儿就要回到她身边呆上一阵——当觉得安全,就会可以自由去探索,母亲如果离开,探索可能就会中断。
面对危险情境或受到惊吓时,孩子也会逃回母亲身边,寻求安慰——这就是母亲(成人后的「家」)作为港湾的意义。
2. 小婴儿先由「身体上的可接触性」来象征性地得到一种「可获得性」,表现在情绪上就是,婴儿认为我的需求能够得到照顾,我的情绪能够激起一些反应,妈妈在,可以保护我,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感到安全」,事关内在体验, 不仅仅是客观条件。
身体的亲近,无论对婴儿还是成人,也会被体验为一种情绪的需要。有时拥抱/握紧手/轻抚手臂比语言更能带来安慰。
3. 安全的沟通中,小婴儿发出信号,母亲/照养者做出应答,实际上是在行动说「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我能回应你的需求。」
不安全的关系当中,回避型的婴儿无法表达明显的痛苦,无法向母亲表达想要亲近的欲望,对母亲发起的富有感情的连接似乎也没有反应;矛盾型的婴儿相反,他们无限放大对依恋的表达,好像总是过分担心需求不被看见。
4. 但何以形成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呢?婴儿总是要去适应自己照看者的特点。
* 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敏感、能做出反应,那么孩子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需求,双方表现的是一种调谐。
* 母亲对婴儿是回避的,婴儿伤心的时候,她倾向于退缩;那么对孩子来说,提出需求→ 遭到拒绝→ 对母亲感到生气;所以应该抑制需求表达→ 避免被拒绝,也可以避免自己生母亲的气。
* 如果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反应不太稳定、不可预测,时有时无、时好时坏,婴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到回应,只好采取持续放大的方式表达需求,直到被母亲看见。
这基本上是一个欢迎随意对号入座、增加自我觉察的指标。
5. 后来归类的一种不安全型依恋叫做「混乱型」。依恋对象/母亲有时是安全的,同时又是危险的,婴儿卡在两者之间,本能地想要接近、寻求安慰,但母亲又那么可怕,接近她可能很危险。
部分原因是早期可能存在虐待,母亲同时被孩子体验为依恋对象和危险来源;还有一部分婴儿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体验到父母也在遭受惊吓(这些父母要么身体退缩,要么状态恍惚)。
从每个人自身觉察上,从众多倾诉早期创伤的个案身上,真正能感受到:
最初的依恋关系会持续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后来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不论最初的依恋对象是否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