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学派的出现源于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局限性。产业结构虽然是企业竞争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产业结构的特征和演变只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波特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但对企业“能够做的”方面却语焉不详。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管理学家就“越来越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另一方面,能力学派的兴起也得力于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反思。
能力学派是以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C.Prahalad and G.Hamel,1990)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为标志,先后经过兰格路易斯(R.N.Langlois)、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舒尔曼(Lawrence E.Shulman)、福斯(N.J.Fosse)、提斯(David J.Teece)、皮萨诺(G.Pisano)、苏安(A.Shuen)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能力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是《企业核心能力》(哈默、普拉哈拉德,1990)、《基于能力的竞争:公司战略新规则》(斯多克、伊万斯,1992)、《核心能力概念:在能力基础的竞争中》(哈默、赫尼(A.Heene),1994)、《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提斯、皮萨诺、苏安,1997)。
该学派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 生产分工理论不同,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突出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该学派认为,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或者组织成员特有的集体技能和知识,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即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能力学派强调组织内部的技能和集体学习,以及对它们的管理技能,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新战略的采取受到公司现有资源的约束。但在具体的竞争力理论方面,又可划分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另一种观点是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前者所说的“核心能力”是指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