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给非虚构写作泼盆冷水,善莫大焉

昨夜睡前看到@端木异 的一篇揭黑文章:《抄王茂军日记拼贴成的<1986,生死漂流>,吹嘘得让人脸红》,太愉悦了,顿时困意全消。

是否抄袭,不作评判,当然原作者能站出来正面回应一番最好。对于《1986,生死漂流》的两位作者,以及他们年轻的推手团队,我一点也不喜欢,但也谈不上恶感。哪怕是他们急速自我膨胀,在采访里叫嚣着“北大新闻系才垃圾”的时候。(哪怕黑复旦新闻系都没事。)

我愉悦的原因,倒不是出于棒打落水狗的心态,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做了干啥。就在不久前,这篇《1986,生死漂流》瞬间刷爆朋友圈的时候,我心里就暗暗觉得,也许非虚构写作的这团火未免烧得有些过猛,甚至有些虚妄,需要有人为的因素来泼几盆冷水,让所有与之相关的人慢下来,冷静一点,多思考些问题。

上述那篇檄文中的确已经罗列了诸多不容置辩的抄袭事实——即便原作者能百般辩白,但也至少是非虚构写作中的不规范行为——那样的话,倒是我所期待的一盆挺及时的冷水。

这当然不仅仅是少数人或是少数团队的问题个例。反正本文的作者及其推手团队的模式是:先发正文,然后紧跟采访手记、作者访谈等等一系列花边料,然后已经开始撺掇着把电影剧本改编权卖出去,打造大IP了。年轻人太着急了,一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甚至一群人命运的神话,也许就这么破灭了。

在这个几乎所有人信息摄取、吞吐量过大,来不及思考的时代里,能迅速带来巨量物质和名誉的写作方式,很容易受到有才能者的追捧,这本身无可厚非。《太平洋大逃杀》高价卖出电影版权,李海鹏和他的整个特稿团队被挖到韩寒的亭东文化,看起来仿佛是文字的价值又一次得到了尊重,这当然是好事。一时之间,我们以前叫做“纪实文学”的东西,现在换了个“非虚构写作”的时髦名称,在若干个时代后又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魔力。

写故事的禀赋并非人人都有(我就没有),但挖掘历史、记录事实,对于某些人尤其是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而言,并非一件那么难的事情。

但很遗憾,有一些非常关键的思考,在《1986,生死漂流》的作者们身上却缺位了,而且深刻暴露于他们搜集采访、信息整合、落笔成文的全过程中。

1. 非虚构写作绝对不是信息的堆砌。尤其是对于这篇文章如此多的人物、流程和时间点,以及“借鉴”于他人的记述。《1986,生死漂流》一万大几千字的讲述中,我只看到了堆砌,却没有任何技巧可言,也许是作者太想将自己“费心”积累的材料和盘托出,而极少有时间考虑一下摆盘的效果。你们有多少是看到一半便精疲力竭的?

写作理应是有门槛的,虚构与非虚构作品皆是如此。对于偏新闻纪实的非虚构写作而言,人脉聚拢、采访提问、信息整合、脉络梳理这些“记者活儿”诚然重要,但叙事角度、视角穿插、人物塑造、精神提炼这些“作家活儿”,并非点缀,而是必须。被过剩的信息淹没而迷失了行文的方向,遑论裁剪修饰这些技术活儿,最终只剩个Get Things Done的初级目标。这样的困境我们仿佛都经历过,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写不出好东西的原因。

2. 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写作当然有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虚构写作可以肆意践踏新闻的规范与伦理。对于《1986,生死漂流》抄袭的指控也许可以被原作者巧舌如簧地搪塞过去,但写作中引述信息、材料的不规范是毋庸置疑的。这不像学术写作,需在参考书目中事无巨细地罗列所有涉及到信息出处,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虚构的信息来源可以模糊化。尤其别抱着“他在接受别人采访时说过的话,就成了open source”这样的幼稚想法。

一手采访的成本很高,尤其是时间成本,导致现在的媒体环境下整合、重组别人的采访内容成为高效生成内容的一条捷径。这里并不想进行道德批判,毕竟我以前自己带规模不大的采编团队时,为了保证内容的数量和实效,也曾屡试不爽;但绝不会把整合的内容很骄傲地向外推销,或者忘记致谢或者表明核心内容的最初报道者。如果你迫于无论何种主客观因素而“借鉴”了别人先前的报道或记述,请清楚无误地说明,千万别飘飘然地晒起辛苦来,毕竟你的努力不一定与之相配。

3. 非虚构写作的初心只是做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而已。不是刷十万+,不是在朋友圈里装逼,不是卖电影版权,不是打造大IP。写十万+文章的大号写手(原谅我此处很难用“作者”一词)自有他们的写作逻辑,你想去操持全然是你的自由,但别披上非虚构写作的情怀外衣。一部非虚构写作作品有极大的可能像历史的尘埃般湮没,有极小的可能被写进被人记住的历史中。但若在写作之初就开始纠结它的历史定位,你已经输了。

很遗憾的是,至少在近5年时间中看到的曾经被捧红的非虚构作者中,多数因为与作品本身并不相称的名声、地位、利益而迅速迷失了自己,泯然众人已是不错的结局,有一些甚至成了辣鸡。如果说《1986,生死漂流》的反转剧情,对于那些个狂妄的年轻人算是一个很难爬出来的坑,首先希望他们能爬出来,后面的貌似我希望啥也没用。

没错,我从来也不是一个很友善的人,尤其是对于自视甚高有点屌但成就与之相去甚远的年轻人(比我年轻的人)。犯不上为某个或某些个体担忧,我怕见到的是非虚构写作这阵风如任何一次看似火热的思潮、风尚或者运动一样,除了一地鸡毛,什么也没留下。

我更相信的是,真正忠实、精细而完美地记录着我们这个时代与世界的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被冠上了“非虚构写作”的华丽名头。当然,也从不会叫嚣着那些自带骄傲的词汇,甚至很多人和他们的作品都会被(错)当成快消品而速朽——就在时间的河中,那样不问生死地漂流着。

(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1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58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2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88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0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49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4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56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98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44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9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0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