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百味,食从千秋。大唐,煌煌盛世,无论是匹夫走卒,还是高堂贵人,无不要食。那么,唐人当时的主食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饮食观念又是怎样的,下面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食用的谷物
(一)食用谷物概况
隋唐五代主食用谷物仍以粟(小米)、麦、稻为主,而麦的比重逐渐增大。当然,大唐地域广阔,每个地区也不尽相同。
1.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食用谷物以麦为主。根据史料记载,在当地人家一年的食粮构成中,也是小麦的食用多于粟。
2、关中河南地区
这一地区大致以粟为主,稻米较少。当时关内的士兵及一般官员是粟麦同食的。长安的上层高级官僚则以食面为主。从考古发现的洛阳含嘉仓中存有大量粟米看,整个隋唐五代,粟的食用量一直很大。此外,除本地种植外,还有江淮各地的稻米供应,因此这一地区也食用稻米,不过数量比较少罢了。
4.淮南江南岭南剑南地区
这些地区都以吃米为主,但其中又稍有区别。淮南地处南北之间,除米之外也吃面食。江南地区不仅吃米而且是好米产地。岭南地区也以吃米为主,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饭制品,但同时也吃面食。剑南地区同样以吃稻米为主。当然在四川成都地区,面食也为人所欢迎。
总体而言,由于这一时期官方仍然以粟”作为赋税、籴粜、仓储等财政以及赏赐活动的正式计算标准,所以从这个层面说,这一时期粟仍然是主要食用谷物,因此我们称隋唐五代为小米时代也不为过。
粟、麦、稻盛行于隋唐时期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周秦以来经常食用的菰米在食物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一般不再作为日常食用的食物。
主食种类
这一时期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饼、饭、粥、糕等数种。
第一,饼。饼的种类繁多。我们现今称呼的饼类、馒头包子面条都可以算在这一类。粗略计算,这一时期出现在史籍上的饼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饼、薄饼、面饼、馅饼(槌子)、烧饼、笼饼、米饼、鸣牙饼、两仪饼、石镦饼等,以及不以饼称的饼类食品如馋锣、馀头、馒头、博饦等,下面介绍其中儿种食用普遍又具本时期特色的饼。
1.胡饼
胡饼与毕罗、烧饼等都被唐时人称为胡食,是一种类似今天新疆地区流行的素馕的食品,唐代的“胡饼”也有胡饼、油胡饼、肉胡饼几类。著名唐僧鉴真东渡日本,准备的干粮中就包括胡饼,所以胡饼很有可能传到了日本。还有一种名叫胡麻饼,类似于今天的芝麻烧饼,也被称视为胡饼的一种
2.毕罗
毕罗,这是当时新传入的一种胡食。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毕罗实质上就是一种带馅的面点。毕罗刚刚传入时,馅中放蒜,味道辛辣,后来就逐渐唐朝化了。晚唐韩约记载的“樱桃毕罗”,就是馅里放樱桃,而且其色不变。毕罗在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比较流行,当时已有专门的毕罗店。同时毕罗也是军队必备的主食。
3.蒸饼
蒸饼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馒头之类的食物。唐代小贩“常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是当时街市上一种比较普遍的主食。
4.食追(dui)子
也叫馅头、馅饼。是一种用油和面做的食品,从唐代的《卢氏杂说》可以看出,食追(dui)子是一种油炸的带馅圆面点。
5.汤饼、博饦
汤饼就是面条。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凉面。这是一种南北方都有的食物。博饦相比汤饼可能稍宽一点,类似于现在的面片。
第二,饭。
饭,唐代的饭不仅仅指稻米饭,它的范围远比现今的饭较广。唐人所称的饭,主要有粟米饭(黄米饭)、稻米饭(糯米饭)、麦饭(荞麦饭、大麦饭)、雕胡饭等。总体而言,北方以粟米饭为主,稻米饭在南方占主要地位。从阶层来看,粟米饭或糙米饭是当时平民百姓的主食,唐人记载当时的粟米饭“涩吞不入,吃即胸疼”,可见只能果腹,谈不上美食。贵族吃的就讲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饭(糯米饭)、龙睛粉、龙脑末(冰片)、牛酪浆调事毕,入金提缸重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的清风饭,(《清异录>卷下)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时人还有将肉丝鸡蛋浇在黄米饭上的吃法,这不就和现今的盖浇饭差不多嘛。
第三、粥。
粥,和饭的原料一样,是当时非常普遍的一种食物。
第四,糕
就是现今所说的点心,但是是点心的一种。也有许多名目,在韦巨源《烧尾宴食帐》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龙凤糕(即糯米枣糕)、玉露团(酥糕)”(《清异录》卷下)等数种。
饮食生活
食之有道。煌煌盛世,唐人对吃也在不断地研究。当时有人指出:“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唐人逐渐认识到没有不能吃的东西,但是要注意掌握火候和调味的关系。
无物不食。大唐地域辽阔,天南海北的食物汇聚于长安,各种烹调原料越来越丰富,典型的就是蔗糖和胡椒,特别是胡椒,在大唐特别受欢迎。
因节而食。唐人注重节日,因此这一时期的主食和节日也开始配对。什么时节吃什么食物,都有一定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