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一不学习,我就会陷入焦虑的情绪,只要学了,不管学了什么,对我有没有用处,我都觉得踏实,心安。但近来我发现,我每天追求的进步,每天不停的找机会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说,到最后竟然很少有能用到的,对我的生活也没有太大改善。
于是,我经常陷入深深的焦虑状态中,但焦虑两天,还不得不继续这样的学习,因为不学习我更焦虑,挫败感更强,于是就这样周而复始,一边学,一边迷茫,看不见自己太大的成长,对未来更是觉得希望渺茫。觉得人生看不到希望在哪里,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以及对于实现梦想的道路,更是一无所知。
直到最近遇到了萌姐的书,只能说相见恨晚,并且很遗憾的是,自己17年夏天买了喜马拉拉雅萌姐的人生效率手册课,听了几章就没有继续再听,如果当时就能重视起来,想必今天的我,一定比此刻优秀,因为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转眼一年多过去,我几乎没有看见自己的成长,而且还是处于迷茫的人生状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想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把钱赚了,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帮助别人成长变好。
现在虽然依旧有些迷茫,摸不到人生的方向,但是我开始期待未来的自己了,只是用了萌姐的效率手册4天,我觉得无比充实,每天我都清楚的知道我做了什么,哪些做的不好,哪些未完成,因为什么,每天睡前复盘反思这一天的情况,及时修正,对我来说,这几天是我成长特别快的几天,可以说2018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但最近一周的每一天我都清晰可见。
最近又看了萌姐的加速,更是让我充满动力,也让我意识到过去在学习中,很多学习都是无效学习,为了安慰自己,学习或是处于好奇式的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因为并不知道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书中关于判断知识的标准有三个。
第一就是区分知识和信息,那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就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是真实且有时效性的,比如,哪个公司要上市,哪个公司又出了什么事了。而知识是经过头脑处理过的,个性化,结构化的信息,并没有时效性。比如我们学过的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它们很早就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所以在知识管理中,我们要处理的对象正是这些知识,而不是大量的信息。
信息对一个领域成功人士而言是更重要的,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多年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对初出茅庐我们而言,知识则更为重要,因为没有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信息对我们来讲几乎是没用的,知识学习反而更重要。所以我们不要再把信息当知识,结果囤积了一堆转身就忘的信息了对我们又一点帮助没有,而是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沉淀自己的知识。
第二就是区分知识与表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知识要和表演放在一起,也不知道表演在此处有何意义,那表演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花大量时间学习,看似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当别人问你稍微深入一点的问题你可能就答不上来了,这种学习对我们是没有太大的帮助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我们也应要学会判断所学的知识是不是惰性知识,惰性知识就是指那些缺乏生命力的,没什么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类似于网络鸡汤文,听着很高大上,但是并没有方法论,还有类似于新人职场宝典,企业家的修身理论,屏幕一关,我们的大脑可能什么都记不住。
那避开这些惰性知识,我们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呢?答案是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已经在我们大脑中初成体系,有条有理,而且足够实用,能够切实知道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就是自己的理论体系,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这句是我们的核心知识,掌握一项核心知识后,无论他人像你提出多么变化多端的问题,你都能从自己的知识框架中顺利提取答案。这就是核心知识和惰性知识的区别。
知道了知识与信息与表演的区别,最后我们就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为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对知识价值的判断未必成熟。因此我们要学会现在专业人士的肩膀上,利用她们的专业判断,帮我们选择知识,比如付费知识,虽然我们深处信息化时代,但网上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而且精准度我们也不敢确定,先确认信息是否准确在整理需要花费我们很长时间,而且可能一不小心,我们就露掉了关键信息,与其这样还不如花点学费,让某个领域内更专业的人士帮我们筛选,这样既能提高自我输入门槛,又能确保学到的知识更有价值,
最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问自己4个问题,一,这些知识能不能提升我们某项技能,二,他是否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三,他是都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擦出火花?第四,他是否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问完自己这4个问题,这些知识对我们会产生多少价值,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就能安然于心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筛选和知识系统的构建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不该没目的的学一些自己用不上的东西,而对于我们有用的知识,定好学习目标后,通过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让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