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宁寺也称高庙,是指浦东金桥路浦东大道交汇处的一带地区,其实庆宁寺并非高庙,而是两座截然不同的庙宇。
元代以前,这里是华亭县北境高昌乡第二十二保的南跄口,东部为南跄盐场,南有南跄港,出海口称南跄口。在东沟设有南跄巡检司,北侧是吴淞江下游与范家浜的交汇处,众多的盐民、船民和渔民在此聚居。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原建在陆家行的观音慈报禅院因遭兵毁而向北迁建至江边的南跄村,为求消灾避祸保一方平安,遂将禅院更名为庆宁寺。庆宁寺全盛时有僧徒200余人,寺舍8幢60多间,寺产田数百亩。每年有五个香期,寺前有7000斤铜钟一座,每做佛事以钟声为号,钟声可远传至对岸的吴淞古镇。九华山莲花峰的寺僧还每年两次来这里做弥罗法会受戒收徒。且寺内藏有金刚、法华、地藏等多部佛家经典,有秦少涵的丹青牡丹挂轴、小檀香佛和五彩观音三件宝物,故当时它与龙华、静安和玉佛寺并称为四大名寺。影响所及,明代的户部侍郎顾彧以及宁海的知州府陈宾的墓都安葬于寺旁。由于声名远布,庆宁寺也就成了浦东一处重要的地名。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当地居民又在寺的西北黄浦江边,建起了一座道堂庙,供奉城隍、护海神和财神等神像,由于该庙建于江边的堤岸高地上,当地群众就把道堂庙简称高庙。于是清代以来,这个地方在被叫作庆宁寺的同时,亦被称作“高庙”。现在说到庆宁寺地名,一般的当地居民指的就是道堂庙,而非真正的原庆宁寺。
太平天国进攻上海期间,道堂庙原址同庆宁寺一起毁于兵灾,同治年间庆宁寺在原址重建,道堂庙在庆宁寺南重建,重建后道堂庙因更符合当地民众的信仰祭拜习俗香火更胜于庆宁寺,庆宁寺日渐衰落。
到解放前两座不同信仰的寺庙都逐渐没落,庆宁寺仅僧众十来人,主持是玉佛寺的,道堂庙只剩下道士两三人。道堂庙1949年闭寺,庙舍拆除重建作为上川中学,仅留下一间作为上川居委使用,现在旧址已完全拆除建筑为居民小区。庆宁寺1958年闭寺,所有经卷典藏和文物均移交佛教协会,大铁钟等文物当时已不见踪影,前殿曾作为浦江工具厂使用,后面僧舍作为居民住宅,其他建筑也都拆除改建成为民居,后浦江工具厂搬迁,寺庙除少量建筑保留外均被拆建。这一历史建筑从此湮没,仅留下庆宁寺和高庙地名沿用至今。
庆宁寺初建时,这里只是个村民聚落点,后来居民逐渐多了,加上香客的往还集聚,至明代中后期才渐成集市,但其市面还远不及东部得水道之利的东沟市。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编的《上海县志》上查找,在今浦东新区境域内,当时只有三林、八团、清浦3个镇和北蔡、东沟、高行3个市,还没有庆宁寺作为市镇的记载。故庆宁寺一带工商业的发展和市面的繁荣,应该在清代上海开埠以后,特别是清末和民国时期。随着沿江地区的开发利用和入市道路交通的发展变化,庆宁寺地区的来往人流迅速增加、市面日渐繁荣。清宣统二年(1910年),东沟经庆宁寺至南京东路外滩的第一条水上航线开通。1925年上川铁路建成通车并与轮渡联运,庆宁寺成了川东两县东部地区民众前往上海的主要通道。1930年西起浦东南路至东沟的浦东大道建成。另外在东西两侧又先后建起了沪东船厂、美孚油栈和光裕码头。这些厂栈的开设和交通网络的形成,对庆宁寺集镇的兴盛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