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在格物。——《大学》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大学》
在上一篇《大学》学习分享(三)中,我着重分享了“德”的重要性。在学习《大学》的过程中,除了“德”以外,让我最有感触的便是“格物”。从古至今,对“格物”有着若干解释。今年一月份,在前往山东学习的路上,我与朋友在火车站坐等火车等了一宿,谈了一宿的“格物”,最终也没有对结果谈出一二三。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和事物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心一旦变了,角度一旦变了,事物的结论自然就发生了改变。
比如,孔子所提倡的“仁”。在过往,我一直理解为仁爱,大爱。但看了陈立夫先生的《四书道贯》后,我发现“仁”不单单是仁爱的意思,孔子在《论语》中对不同的弟子讲“仁”有着不同的意思。
在我的认知中,做人一定要有一个底线。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底线换个词语来说就是原则,也可以称之为“戒律”。所以,“戒律”不是宗教的专属名词,它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比如,在这个物欲纵横的世界,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无所不能。我们一定要向钱看。在这个时候,人的原则和底线就会起到一种防范做种。你会不会为了身外之物,而伤及自身,做一些所人不利己的事情。所以,人之所以为人,就一定要有一个原则性。对人,讲的是原则。对整个人生和事情本身而言,谈的就是“正见”。学习《大学》后,我对“格物”的认知便是一个人的“正见”。对待整个宇宙、世界,社会、人类等事物的看法。
正见非常像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比如,我知道自己要前往上海。但,我的道路却出了问题,要不是走了冤枉路,要不是走错路。这两者,要不是浪费了自己非常宝贵的时间,要不是最终没有到达目的地。人的生命非常的有限,哪里经得起这么多的折腾。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里提到:“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她的话确实非常的有道理。
在我看来,小的正见就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懂得选择,懂得取舍。大的正见就是要认知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而言,生是个偶然,死是个必然。
大多数的人都是有了经历后,灵魂才会有震痛,才会明白一些过往不明白的事情。在我大学没有毕业之前,我一直以为我自己是不会老的,我有永远读不完的书,有永远享受不尽的青春年华。直到毕业的晚上,我才相信了书本上说的,人的青春只有一次。走完了就真的走完了。没有重复播放键,如果真的还能回去到过往的岁月,不是在梦中,就是在记忆里了。所有的相聚必然都是会分散的。我们最终都做了彼此的目送过客。
在近十年中,我外婆的弟弟和妹妹皆因癌症相继离世了。老人总喜欢在黄昏的傍晚问我一个问题:人能不能不死?人为什么要死亡?这个问题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了,如今年近三十,依旧听见她在问我这个问题。坦白的说,小的时候我很畏惧死亡,我渴望人能够长生不老,希望生是一种永恒,人世间的快乐是一种永恒。但是,随着成长和学习,我发现这个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在今年2月份的雪漠智慧课上,雪漠老师讲到,既然选择了做人,就要选择接受人的一切,人的生老病死。我也是在那一刻,真正的明白和接受了人死亡的必然。
前两天,我站在红江桥上向桥下望,清澈见底的清江水不停的流淌着,鸟叫声,车流声,流水声,还有江水里的鹅卵石的诉说声,声声入耳,声声入心。这些鹅卵石在江水里躺了千年了,千年了,它们就静静的躺在这里,任凭清江的流淌,它们多么渴望留住每一滴的清江水,多么希望能和这每一滴的清江水多一丝的缠绵。可是,宁静的鹅石抓得住这流淌着的清江水吗?它们能够静止的只是水流过的当下。这正如我们的生命一样。就像《金刚经》中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安住当下,珍惜当下,把握当下。无论是亲人之间的爱也好,还是梦想的追逐也罢,都是在当下铸就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流淌了千年的清江也是如此。清江伴随着一批批的人生,一茬茬的人死。它就是在这样千年不息的流淌中见证了人有生就有死。
那天从利川柏杨镇大水井下山的时候,沿途318国道,在一弯弯的山路上,我从远处就看到了一座相比于周边环境来说气势非常雄伟的暗红色的建筑。开始,我以为是一座寺院的大雄宝殿。但当车开到了建筑正中央时,一排大大的黑白色的“奠”字,让我霎那间无话可言。这是一座殡仪馆,里面正在办丧事。把我震惊到的并非死人恐怖的气息,而是一种严肃感。
死亡,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情。在传统的习俗中,人的离世是要用一个名为“撒尔嗬”的土家跳丧舞来祭祀的。在一种非常激烈的吹打唱中,以一种欢跳的形式来送别亲人,既对离世的人表达了一种悼念,又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精神。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跳丧舞也越来越少人来办了。但是,对亲人的死亡依旧很重视。
有人说,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不是大事。我也很认同。但,我更认为,人除了对死亡重视之外,还有一种比死亡更值得重视的东西——人要如何活着?人的生命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生的偶然和死亡的必然,我们就要改变我们活着的生命状态,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和改变的。
死亡是我们必然的终点,但是在路上,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江湖,途径什么样的风景,领略什么样的人情温暖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在路上,我们能给我们走过的岁月留下什么样的痕迹,留下什么样的故事,留下什么样的温情也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此刻,我们都在路上……
写于201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