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一位作家,一位朋友,一位忘年交,历时十年,记录了luyao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
一、【作者简介】
厚夫,原名梁向阳,当代作家。延安市作家协会主席,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文学奖项。
也是luyao大学母校延大文学院教授,和路遥是延川县“一道川”的老乡,延川中学校友,青少年时代是位狂热的文学青年,路遥的追随者,外祖父曾与路遥是“忘年交”。luyao文学馆馆长。
二、【写作动机】
作者在延大任教期间,结识了国内外众多的路遥迷。络绎不绝虔诚拜访心目中的偶像。他们一致认为:《平凡的世界》建构了一座文学灯塔,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厚夫说:路遥的人生影响了我的人生,为路遥立传是我生命的自觉。2007年应学校要求,建立路遥文学馆,并担任馆长。
在2002年路遥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自己决定撰写一本如实介绍luyao生平的《路遥传》。
历时10年准备创作工作,终于201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厚夫感慨颇多:作家的生命长度是由其作品来决定的。作为路遥的追随者和支持者,我有义务来完成对他更多的精神解读和传承。
三、【文章结构】
文章用了总分总结构方式,详细描写了luyao的一生。描写手法用了正叙的写作方法,用时间轴一点一点的展开:
从小luyao的出生开始,带给这个贫穷家庭的希望,到luyao的灰色的童年时代,总也吃不饱、曲折的求学经历,和青年时期那刻骨铭心的恋爱、工作、写作,以及最后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文学梦,坚持笔耕不辍直至奋斗终身。
luyao的英年早逝。对喜欢他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沉痛,非常遗憾的。
文中记载了luyao对写作充满着热爱与痴狂,充满着激情与活力。正是这种执着痴狂、奋不顾身的写作热情写作精神,使得他身体极度透支,最终英年早逝终年42岁。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充满生命力。
四️、【文章简介】
【灰色童年】
luyao出生于1949年12月2日,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家里的长子,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农村孩子是没有大名的。他的姊妹众多,有8兄妹。不要说玩具,他没有新衣服,没有新鞋,家里没有完整的被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而且特别渴望上学。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要想供他上学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在小小的他渴求的眼神下,父亲无奈,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的计策:求助大哥,把他过继给无儿无女的大哥做义子,来满足儿子的上学心愿。
【曲线上学】
在9岁的一天,父亲终于下决心将他送到了百里外的大哥家里。这一天的“出清涧”是他的人生转折,在人生短暂的四十二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校,他骄傲的有了自己的学名—王卫国,他非常自豪。虽然和城里孩子一起,吃穿各方面自然差了很多,但是他却不甘心。
城里干部家庭的孩子可以看电影,角色自然成了他们的议论对象,把班上同学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过去。luyao自然没有这么奢侈的机会,但是,要强的他,却发现一个可以免费读书的好地方—图书馆。
他如饥似渴的在书本与报纸中获取丰富信息,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每次在班上宣讲的时候,总能吸引到绝大多数同学的目光。他完全喜欢上了阅读。在精神上获得充分自信,彻底超越物质生活的贫困。
于是,要强的他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丰富的知识信息以及出色的组织才能,成功当选为班长。
【勒令退学】
正当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贪婪吸收着书本营养的时候。大伯告诉他,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家里供不起他继续上学了。听到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
考虑再三,他明确地告诉大伯,哪怕不让上学,也要参加全县的小学升初中统考,他要证明这几年来的能力和认真学习的结果。给自己一个交代。
【高中榜眼】
当时延川县唯一的全日制中学——延川中学只招收一百名学生,而全县却有一千多名考生。考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如此激烈而残酷的升学竞争中,他竟以全县第二名的骄人成绩,顺利“高中”。尽管如此,大伯仍不为路遥的哀求所动。坚持要他回家务农。
【抗争命运】
luyao绝望了。跑到县里,靠同学和好友的那一点资助根本凑不齐学费。有人给他出主意,去找当地领导。于是,他跑回村里,找到了大队书记哭诉:我想上学。书记千方百计帮他筹借了两斗黑豆,卖掉换成报名费,高高兴兴的去报到了,但是县中学却不收他了,这是为什么呢?
学校规定,新生超过一个星期不报到,就除名,而他已经超过了一个星期。
他又一次哭着找到书记刘俊宽。问明情况的刘俊宽专门赶到延川县中学,找到校长说明情况,恳求学校能够网开一面。校长被打动了,破例将他收进学校。
这件事在luyao一生中影响巨大,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上学本身,更在于关键的时候,他通过自己的抗争与机智,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
【文化革命】
1966年夏,他在陕西省初中升中专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学校。
这将意味着鲤鱼“跳龙门”,从此彻底走出大山;可以拿国家的学习补助,再也不要为生活发愁;意味着能吃上“国库粮”,成为腰板硬正的城里人……
然而,由于“文革”的爆发,全国所有大专院校的招生无限期停止了,命运又无情地捉弄着这个饱受饥饿折磨却又志向高远的农家小子。他又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了……这时,延川中学的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成立了,他根红苗正,自然成为其中一员。
后来他还作为学生代表,赴京接受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毋庸置疑,这个荣光对于他个人而言,其影响与意义是巨大的。
1968年冬天,他回到了村子,被编进农田基建队,从事劳动强度极大的打坝劳动。后来被调到村办学校,认识了北京来的女知青,却由于家庭背景和习惯差距太大,导致分手。
【峰回路转】
从学业未竟,前途无望,到初恋无果,他的人生可谓充满了挫折。他不止一次的想到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直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曹谷溪。他开始迈出了文学之路上的第一步。
1970年,luyao在外出时突发灵感,于是创作了诗歌《车过南京桥》和《塞上柳》。首先在延川县文化馆期刊《革命文化》上发表。馆长建议他用个笔名。他略加思索,断然写下“路遥”二字。
闻频说:“好!这个名字好!路遥知马力。”
从此,王卫国的“luyao”笔名就这样诞生了。《车过南京桥》在《革命文化》上刊出不久,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群众艺术》杂志也选载了这首诗。
在恩人曹谷溪的帮助下,他开始了新的恋情。而这位北京女知青林达也为了路遥,甘愿放弃自己上大学的机会。
【梦回大学】
1973年夏,全国大专院校恢复招生的消息传到延川县后,他决定到大学深造,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他那时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事迹已上《陕西日报》,县里领导和有关人员自然也十分支持他。
延川县文教局对他的推荐更是煞费苦心。他的数理化不行,只有文学创作一样特长,只能往文科专业。最后在贵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成为,延安大学招收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
【新官上任】
两个月后,中73级进行了班干部的正式选举,luyao全票当选为班长。
他烧出的“第一把火”,就是精心组织中73级在全校元旦文艺晚会上的节目。
在文艺演出方面,他们不是强项。情急之下的他毅然做出决定:“自己创作歌曲,全班同学集体演唱。”
于是,他与同学一起创作歌词。题目是组歌《我们生活在杨家岭》。他亲自到延安歌舞团找认识的作曲家谱曲。
演出前,路遥跑到距学校五十里路的延安钢厂借来工人的服装,又到驻延部队借来解放军军服。
在那年元旦文艺晚会的演出上,中73级学生出尽了风头。这次激情飞扬的大合唱,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也由此成为校园明星。
他烧出的“第二把火”,在班级搞“艺术走向社会文学讲座”,近水楼台先得月,luyao多次邀请省内有影响的作家与诗人做报告。
在那个知识匮乏的特殊年代里,中73级同学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享受着文学的盛宴。
【以文会友】
他十分喜欢《创业史》中柳青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与许多同学不同,他上大学有明确的目标性。就是想借延大这个平台,在文学的天宇上振翅高飞。
1973年10月,他应邀参加了《陕西文艺》编辑部召集的创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他结识了许多青年作家,这些朋友,后来都是他在《陕西文艺》实习时的同事,均不同程度给他以精神支持。
他是位善于抓住机遇的年轻人。他向《陕西文艺》的知名编辑董墨倾诉了自己的抱负和经历。董墨发现这位年轻人思想锐敏而深刻,在文学上蕴藏着某种潜力。于是,他来到省《陕西文艺》编辑部实习,协助小说组看稿。
【如愿分配】
学校毕业分配秉承:从哪儿来,到哪去的原则。可是,他已有鸿鹄之志,他希望能分配到省上的文学单位。
《陕西文艺》编辑部的几位负责同志也看准他是个好苗子,在文学上会有出息,下决心把他挖过去。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luyao如愿被分配到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工作。
一个人要干成一番大事业,除了拥有雄心壮志与勤奋努力之外,还需要机遇,还需要伯乐的赏识。从这点上说,他是时代幸运儿。
【结婚生女】
他成为省级文学刊物编辑的时候,长达六七年的马拉松式的恋爱也终于修成正果。他与北京知青、延川县委宣传部干事林达,于1978年在延川县城牵手结婚。
他们的女儿于次年11月
来到这个家庭。取名为“路远”。
女儿的出生,给他带来了欢乐。可是,在妻子林达有了身孕时,一个醉心于工作和写作的人,能给予她的帮助却是微不足道的。
【一鼓作气】
首先,他的《姐姐》于81年12月荣获《延河》杂志举办的“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前后创作的短篇小说《月下》也发表于《上海文学》。
其次,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创作自信心。
此后,luyao告别妻女,远赴延安地区的甘泉县,准备一鼓作气,继续创作反复酝酿、几易其稿的中篇小说《人生》。
在长期积累与酝酿后,他文思如泉涌,笔下生风,进入如癫如痴的工作状态。
高加林来了,刘巧珍来了,德顺老汉来了,黄亚萍来了,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前来报到。
在细节处理上,他特别认真。他写到巧珍要出嫁那章时,专门找了几位甘泉县城里的老人采访,前前后后反复修改。
【人生热潮】
最终,路遥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第3期头条位置发表。
无数普通读者被《人生》打动了,无数信件从全国各地寄到他那里,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谈论阅读小说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他当成了掌握人生奥秘的“导师”,纷纷向他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
3月中旬,《人生》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全面开花】
《人生》产生的轰动效应是持续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84年改编成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daolin主持的7集同名广播剧播出;
1984年,由上海话剧团改编成的同名话剧正式公演;
与此同时,由他亲自执笔改编、吴tianming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人生》于1984年秋在全国公开放映,并引起极大社会效应。
【超越自我】
随着《人生》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luyao也步入了知名作家的行列。但刚30出头的他却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立志要翻越《人生》这座山。
确定了明确目标,他闭关三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
在闭门读书深入生活期间,他有意识地“中止”了对文坛的关注,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又脚踩大地,接触泥土,汲取丰厚的创作营养。
在这期间,他婉言谢绝各种重要会议和盛大活动。这在许多作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他在初拟小说时准备以《走向大世界》为题创作《黄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
【平凡世界】
第一部定稿后,他把题目调整为《普通人的道路》。他甚至起了几十个备选名字,总感觉有些欠缺。
他与《长安》主编、诗人子页商量。子页看了几十个名字后,根据他的创作特点,脱口说出诗人的直觉:“叫《平凡的世界》怎么样?”
他顿时两眼放光,脱口而出:“好!”周围的朋友们也说这个名字既朴素大气,又符合他小说特点。
创作和修改稿件都是高强度的劳动。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后创作过程中,他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在逐渐走向衰老。
1987年春夏之交,他眼里只有写作。基本上放弃了常人的生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能陪女儿逛公园,连听一段音乐的时间都被剥夺了,更不要说上剧院或电影院了。
这样长期高强度的劳动,对身体所造成的损害是不断潜藏与积累的。
在妻女和朋友不断劝说下,他内心也在继续一鼓作气写完第三部的问题上,有过一番激烈的斗争。他也曾想过停笔静养,但又不想错过这个文思泉涌的黄金时期,更不想重蹈曹雪芹的覆辙,给世人留下一部残缺的长篇小说。
【笔耕不辍】
于是,在身体极度透支的情况下,他决定咬紧牙关,进行一次“生命冒险”,继续创作!第三部创作到后期,他的体力和精力明显一天不如一天。
他知道,创作越到最后越激烈,因为它的艺术打击力量都在最后。需要创作者的精力更旺盛,体力更充沛,精神状态更沸腾!因此,他的整个工作不仅不能有任何中断,而且必须完成每天确定的工作量。
随着初稿的临近尾声,他内心不断祷告上苍不要让身体猝然间倒下;只要多写一章,就会少一分遗憾。1988年1月27日,他在身体几乎虚脱的状况下,终于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
【“矛盾”情结】
家庭矛盾:
他的生活习惯与正常家庭的生活格格不入。长期的伏案创作,昼夜颠倒的作息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具体问题—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送孩子上学问题、甚至是夫妻生活问题等等。
妻子林达是杂志社编辑,她必须按时上下班,也要承担接送孩子上学甚至管理孩子吃饭的具体任务,而他则是“甩手掌柜”。
他每天起床后,见不到老婆孩子,自然也吃不到一口热饭,只能是随便凑合一下。
长此以往,他的家庭自然会产生诸多不和谐因素。要解决问题只能双方妥协。他是把创作看成比生命还重要的人,他绝不会妥协。
文学茅盾奖:
1991年元月,我国作家期待已久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到了终评阶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最高的文学奖。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对“茅盾文学奖”有着深切的追求,也渴望得到文学界的高度赞誉和热烈掌声。
皇天不负有心人,《平凡的世界》不仅获奖,而且票数排名第一。消息传开,朋友们纷纷表示祝贺。
“茅盾文学奖”终评委《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先生这样解读《平凡的世界》:
“像《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听众来信达两千余封,创中央台‘小说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历史之最。此后,许多省又重播了这部作品,都收到了轰动效应。”
【奋斗不止】
1992年的他身体更坏,情绪也越来越忧郁了。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
这几年里他虽然四处求医,服用大量药物,但治疗效果却令人失望。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结束了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写作。完成创作随笔的他还没有来得及喘气,又开始一个新的任务,即选编《luyao文集》。他就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旦投入工作,就像炉中煤一样激情澎湃!可是,他毕竟还是个病人。
8月12日,luyao入住延安地区人民医院。
尽管延安地区人民医院尽最大努力治疗,但他的病情明显不能好转。他情绪烦躁,身体日渐消瘦,甚至彻夜失眠,服用安眠药也起不到丝毫作用。
92年11月17日清晨8时20分,他的生命之弦彻底绷断,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这一时刻。从这一刻起,他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灵魂离开了他挚爱着的平凡的世界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回归到大地那里去了……
从一介农民,到文坛明星,再到星陨天际,路遥短暂的人生却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能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如此辉煌、如此有声有色的生命质量,他无愧于他的整个人生。
就生命的经历而言,他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他是辉煌的。
诚如著名作家jia平凹言: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虽然去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读者阅读,他的故事依旧被传颂。”
五️、【文章总结】
《luyao传》以一个比较公正、完整的视觉,描写了他的勤奋,好学,牢牢把握每一次机会。不浪费掉每一天的感人故事情节,真实再现了一个文学巨子对文学的衷心挚爱。
他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从最初到大伯家,之所以能忍受孤独没有跟随父亲回去,是为了能够上学;
从和北京知青恋爱,虽知道异常艰难,但为了改变家族命运,仍不退缩,竭力争取。
从不断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和改变人生命运。
从近乎清心寡欲的生活,只是为了一味的写作为了挚爱的文学。
对于几乎没有负起责任的家庭,和近乎清贫枯燥的生活,他全不在乎。只有一个目标:创作再创作,超越自己走向卓越。
无疑,luyao的《人生》和《平凡的一生》是对自己一个很好的总结再现和真实写照。
六、【文笔特点】
该故事来源于luyao的真实生活,可读性比较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流畅的脉络,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清晰的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热爱读书、钻研创作,把创作好的作品看作比生命更重要的当代文学家形象。
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让人不禁跟随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忧愁伤心、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如释重负,一起起起落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作家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七、【文章金句】
1、好不容易凑齐了学费,学校却不收他了。他只得又去找到大队书记。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影响巨大,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上学本身,更在于关键的时候,他通过自己的抗争与机智,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
我思:他从不屈服于命运,在不能改变的事实前,自己默默找同学老师,去请教拜访别人,最终顺利的上了中学,他同时也明白了:任何事,靠别人没用,只能靠自己。
2、luyao十分喜欢《创业史》中作家liuqing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与许多同学不同,他上延大具有明确的目标性。他就是想借延大这个平台,在文学的天宇上振翅高飞。
我思:这就是luyao的性格和选择。在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关头,在每一个转折点,他都是有着明确目标,他都能够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LuyAO是明智的,是幸运的。由于它的勤奋刻苦,不屈不挠,赢得了许多贵人的肯定、帮助和扶持。达到结果,成就了他的人生。
3、LUYAO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我思:luyao渴望改变自己命运,这是他对于闯进文学世界之后取得成绩的欣喜,也是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他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十分不幸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他已经忽视了所有的一切,眼里只有奋斗。前进,前进再前进,没有为自己准备好欣赏风景的心情和享受爱情的甜美,以及家庭的天伦之乐。
他想要的都已经有了,比如名气,爱情,家庭等等,但唯独忽视了这些零前面的1,就是本质问题—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有些偏执的执着,无疑于钻进了牛角尖儿。不然我们可以经常欣赏到路遥更多伟大的精美的作品。
他虽然死了,但是活在人们的心中,有些人虽然活着,但是,早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