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满满的
最近,小A在心理平台上回答问题,只有回答问题的人,才知道这其实是一件挺消耗精力的事情。从短短的故事中,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这些想法是可以帮助到别人的。还需要把这些碎片化的想法编辑成别人看得懂的文字。所以,小A每天都会找一个状态不错的时候,来完成这项工作。
当朋友们看到小A在做这件事情时。他们总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个别人的状态,来和小A要答案。
最初小A特别苦恼,她的内心被一些无力的感觉占据着。她想要帮助对方,并且用对方满意。可是,对方所提供的资料太有限。还有时间上也不合适。因为,别人给他发信息时,一般在吃饭的时候,或者晚上小A准备休息的时候!
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小A不得不放弃。
最初,我们都被自己的习惯控制着。像是别人一拳打过来,你会本能的回应别人一个拳头
给自己按下暂停键
这样的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不断地被别人要求!不断地去拒绝别人。无奈、无力。这种情绪一天天的累积!小A在想这件事情是不是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在自己的想象里。那他们的世界里各自发生了什么?是不是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能不能让他们慢慢相连?
在提问者的内心首先感知到的是:对方会回答问题,而自己需要答案。期待有一个答案出现。当他们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时,自然就会失望。
而回答者看到问题时,如何能回答出来。当自己无法像提问者期待的那样回答时,她便挫败了。这份挫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巨有攻击性的语言。比如说:“你的信息都不全面如何回答?”除此之外还有可能直接不理对方。
创造内在空间就是尝试说出自己的需要
当小A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有如此多的感觉后。她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外界再次来问她问题时。她尝试说出,你需要把问题的前因后果说得更详细一些。我可能需要在三天之内来回答你的问题。当她不给自己那么多压力时,她一下子感觉自己轻松多了!
除此之外有没有多可能为自己做得更多呢?
小A一想完成别人的期待。那这些期待是不是她对自己的呢?小A问了问自己!这是自己的期待。但是,不需要现在立刻就完成。他可以一步一步地朝向自己的期待。可以先走出去再说,不管是答案的好坏,敢于呈现自己就不错了。还有就是自由对自己来说很重要。选择就更加重要了。也可以去回应对方。也可以拒绝对方!
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感觉自己只有自动化的反应。以为,世界小得可怜。当小A带着好奇去体会自己的内在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发现这里面有一小小的世界。通过这把钥匙还能看到别人的内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