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笑
多年来,听语文课,所能感受到的,流派众多,课堂色彩丰富。其中一股洪流,汹涌而来,澎湃而成,这就是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技术流们。所谓的“有效”衍生的心理暗示就是“效果”“效率”“成效”,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有效呢?那就看各家先生们的本事了,如何用“花布口袋”装得更多,装得更好看。最可怕的是,在“效”的提示下,各种评价指向、竞赛单元全部以此为旗杆展开。而如今看来,这股洪流已经大有独占鳌头之势了。而细看这些技术主义的课堂,全是同卵双胞胎,环节模式单一生硬,课堂内容五色俱在、五味俱全,从语言文字入手,正音正字到整体感知,再到重点鉴赏,直至拓展阅读、写作切入。用优美的开篇起,用煽情的总结结束。技术主义的教学像把手术刀,用最快的速度深入问题,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然后再拖着专家的理论,领着学生分析病例,甚至引用某篇某例用以证明手术的成功;最后还要用煽情的话语来与学生共鸣,认可本次手术的成功。我不否认模式的存在,因为人的认知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不可否认,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个性、思想的独一无二。想想这样的课堂,内心不禁胆寒。教师抛开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也无视作者的写作初衷,只是熟练地照猫画虎,练熟了教学模式与环节,而缺少了对文本的深读与研究,缺少了语文课堂的思想体系、人文气息,也没有了学科特性。可怕的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第一,做学问的习惯方法,既不严谨,也不踏实,而是一种看效率走捷径的习性。第二,只要有好的花布口袋,能够全面装上百度、谷歌而来的浅易知识,展现在课堂中的读写结合即可。这种华而不实的学习方法、鉴赏中的取巧模式,影响学生的就是做人做事的思维。第三,党同伐异,陈丹青在《母语与母国》的演讲中谈到,我们很多人现在达到的境界不仅仅是愚人,甚至是自愚。当这种雷同的思维一统天下,个性的存在成为审判台上的另类,我们奉为至上的自由个性、民主精神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