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其实就是是一种精神状态,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从而引导主体的行为指向客观的目标。而从时间轴上来看,就是当目标实现的时候,激励结束,而当目标未实现时,激励一直都在进行之中。 对于激励理论的研究,有单单从人们自身需求出发的,也有从整个激励的过程出发的,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观点:
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揭示了人性的两端:一方面是固定的,即保健本质;一方面是变化的,即激励本质。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认为,造成员工非常不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政策和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作条件、薪水、个人生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当。他把这类因素成为"保健因素"。对于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发展、成长,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2、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人们每采取一种行为,其实内心中都是有某种把握能够达到其相应的结果的,并且这种结果是他所期望的。
3、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他认为公平感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能直接影响到员工们的工作激情和他们的工作态度。
4、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行为产生的结果,而非整个过程,他认为,若行为的结果对主体是有利的时候,那么这种行为会一直重复下去;若行为的结果对主体不利,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最后终结掉。而强化的手段也是众多的,既有正面地奖励,也有负面的批评、惩罚。
下面是周战友关于这篇文章的链接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947dd623488e
來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