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欣赏了本次左岸音乐节第五场“利盖蒂和雅纳切克的弦乐四重奏”,当今乐坛重量级的法国迪欧蒂玛四重奏为大家带来了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和匈牙利先锋派作曲家利盖蒂的作品。作为被《留声机》杂志评为世界五个必须了解的新一代室内乐乐队之一,迪欧蒂玛四重奏诞生于1996年,组合成员是巴黎和里昂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第一小提琴赵云鹏,第二小提琴雷欧·马希耶赫,中提琴弗兰克·舍瓦里耶和大提琴阿雷克西·德沙姆。四位演奏家凭借他们令人赞叹的演奏技艺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无可置疑的地位。上一次他们来到上海还是15年前,昨晚音乐会中已经一睹了他们的风采,今天可以看到整场四首重量级的作品真是非常幸运。
上半场第一首我们听到的是四重奏雅纳切克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克鲁采奏鸣曲)》。对雅纳切克的了解最早来自于村上春树的小说。作为大器晚成的作曲家有着独特的音乐语汇,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听到语言的交流。他擅长把语言中的发音和气韵融合在乐声中,让作品充满了故事性和文学趣味。这部作品创作于1923年,是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得到灵感。这是一个关于情感中嫉妒带来灾难的故事,而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是一个导火索。雅纳切克用四重奏为大家重新铺排了情节,四位演奏家用他们极具表现力的音乐讲爱恨交织演绎的淋漓尽致。特别是他们彼此之间的音乐对话,就像是真的在讲台词。我们几乎能感受到那些冲突与对抗,或者是矛盾的喃喃自语。
接着听到了利盖蒂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是1968年创作的,也是这位先锋派作曲家灵感最丰富的一段时间。他凭借极强的创新精神,在作品尝试了大量新手法,在音乐中跨越了思想的藩篱,挑战着传统的听觉审美和人们对音乐固化的观念。说实话,一直觉得现代音乐不好听,不过今晚听到的利盖蒂却改变了这种印象。演奏家们用精湛的技艺将作品的五个乐章:烦躁的快板;绵延地,非常安静的;如精密机械般;激怒的急板,残暴,喧嚣的;精致的快板一一呈现出来。听着音乐仿佛是在读意识流小说,跟随这主人公的内心起起伏伏,时不时还有些与其同频。这大概就是现代人都会有的内心状态,在不同场景中切换着我们的角色,试图努力做好,却每每感到力不从心。
下半场第一首是利盖蒂的《第一弦乐四重奏 (变形的夜曲)》。这首作品相对比较传统,有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元素。最后是雅纳切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第二弦乐四重奏(私信)》。这是作曲家大多暮年遇到比自己小38岁的有夫之妇卡米拉后创作的。这段这场长达11年的精神恋爱给了雅纳切克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他写给这位缪斯的火热的心声。听着音乐想着读过的雅纳切克书信集里的文字。感慨在“从前慢”的年代,文字承载的力量现在太稀确了。
返场曲目,四位演奏家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利盖蒂的小品,原来这首作品为钢琴创作,后来改为了管乐五重奏,当我们听到的是迪欧蒂玛四重奏的大提琴家阿雷克西·德沙姆为大家改编的弦乐四重奏版本。充满活力的音乐生动感人。整场音乐会给人的感觉真是让叹为观止,因为不仅迪欧蒂玛四重奏高超出色的技艺,默契和谐的配合以及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把控和处理,也因为今晚的曲目的确是两位大师的杰作。虽然平时我们在音乐会听到的机会并不多,但足够难忘。这应该也是这次左岸音乐节让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