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学习到很多,也感悟颇多。
看完心情轻松了不少,因为自己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偶然一次刷视频看到樊登先生在推荐这本书,就想着有时间一定要看看。
昨天晚上,花了两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说的是原本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们帮助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并重获新生,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故事。
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独立思考与做决断,并在决断中自发的取悦自己,把对自己负责的掌控权重新拿回交给自己,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蛤蟆先生试着找到自己抑郁的原因,很可能有些事触发了他的“儿童自我状态”,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还有一种是儿童在小的时候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也称适应性儿童,这些都需要去探索童年记忆追根溯源,然后自己又是怎样应对父母的行为的,是取悦顺应,还是脱离依赖长大成人?
所有孩子都是依赖着父母,在你弱小无助时,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而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再来谈谈愤怒,每当处在愤怒的时候,你要最大限度的学习和觉察你的情绪,不是说人不可以愤怒,而是当你的愤怒遇到了父母绝对的权力,就有必要学会如何不带攻击性的发火。
如果一个人总是让你不开心,很有可能你在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而这个总是让你不快的人可能正处于一种“父母自我状态”中,和“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它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这些价值观都来自父母,也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当你的内心开始真正有力量,那么就来到了“成人状态”,在这个自我状态里,你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父母,成人,儿童这三者形成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成人状态下,我们能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行动,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也不再被脑子里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咨询的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更多的是引导被咨询者,只有他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这通常很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没人能用蛮力胁迫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这么说的话,难道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吗?这实在不能令人相信,但接受这一点很难,行为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相比责怪别人,也责怪的自己由此导致的不快乐,需要你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你能开始为此行动了,如果你对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很重要的是,有力量来改变你自己。
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在咨询过程里,蛤蟆先生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你的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只有当你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说到底抑郁的情绪最终被看见,被理解,然后才能成长,才能改变,最终走出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