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驴友认识快一年了,今天总算听到了他的声音。他和我想象中一样的儒雅,声音是深沉的,语气是慈祥的,通话之前明明说是要来批评我一番,却偏偏不闻批评二字,反倒将我一顿夸,甚是汗颜,愧不敢当。
通话结束前说好不熬夜的,但终究还是不能。怕一觉醒来,老驴友对我的牵挂就全被我忘了,索性再熬一夜,明日当真不熬了,不然他真要担心我会像萧红一样,香消玉殒了。
说起和老驴友的相识,不过是一个编辑和作者的联系,后来越发聊得来,变成了朋友。说是朋友,他确是已经到了可以做我爷爷的年纪,我在他眼里不过一个鬼马精灵的小女孩罢了,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两个人的相交,倒也恒生趣味。
老驴友曾经是个军人,但却不似军人那般苛责,反倒多了几分幽默感。至少对于我,他是十分宽容的,我说什么他都觉得有趣,兴许是自己的孩子大了,嫁了人便疏远了,恰恰我又是个比较缺爱的人,多多少少便成了他的小女了。
老驴友在我心中是个文人,文章写得好,见识也广博,文风也让我喜欢。他为人谦和,每当我夸他文章写得好,他就连连否认,深怕折了福似的,在这方面他不如我,我就能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别人的褒奖。
我很喜欢跟他聊天,但很少聊到文学。对于文学我俩都是外行,我俩中间,我又比他外行,但两个外行却在这头头是道地谈文学,想想也觉得好玩,说是附庸风雅吧,也不是,说是华山论道,也没有那资质,所以我单方面认为,咱们是在吵架。
他说理不辩不明,那咱就辩吧,最终也辩不出个什么来。
看了我写的《萧红于我》一文后,他第一次给我来了语音通话。
我是有些羞涩的,他却十分平和,声音十分沉稳,说话语速是慢的,字正腔圆。
我这人一害羞就喜欢笑,一笑就暴露了。兴许是察觉到了我的羞涩,说好是来批评我的,反倒先将我好生一顿夸。
我暗想,这一强心剂着实打得妙。
但从头到尾,他没有批评过我,多好的老头儿。
夸完之后入题,说我的文章标题与内容不符,文章名《萧红于我》,纵览全文,却不见“我”这个主角,难道还有下阙?
我笑了笑说:没有下阙了。
然后大胆承认我的标题起得是极不负责任的,本来就《萧红》二字,后来觉得单独以萧红为名过于夸大了,而自己的寥寥几笔怎么就能将萧红二字说得清楚?于是生搬硬套给加了“于我”二字。
老驴友还很认真地跟我讨论了“于我”比“与我”更好,殊不知我这不负责任的标题压根不值得被他讨论,心里想想实在是对不住。
谈到文章主角萧红时,他说我与萧红确有几分相像,性格,文风,做派都有几分神似,我只能呵呵傻笑,我何德何能能和萧红相提并论?虽然心里也偷偷高兴,但实在不敢当这一“像”字。
老驴友对我的文章是喜爱的,他说我人小,文章却老道,甚至比他还老道。听得出来他的语气是欣喜的,那么“老道”一词就应该是褒义,那我就更不敢当了。
对于文学,我是心向往之,但是自己几斤几俩倒也掂得明白,他却对我的天赋深信不疑,夸下海口认为我也有成为张爱玲和萧红的可能,真是折煞我也。
他是个多么慈祥又善良的老头啊,对我的信任已经超出预期也就罢了,还担心我也像萧红和那些早逝的文人一样不得长寿。说到这个还给我举了好些例子,从陕西作家到苏北作家,从东北作家,到湖南作家,把那些不长命的大家都给我举了个遍。
“我希望你能有所成就,但是也希望你不要像他们那样英年早逝。”老驴友十分真诚地说。
听了这话我在电话那头笑得花枝乱颤,虽然有时我也觉得自己不会长命,但也不觉得自己能成为像路遥和贾平凹那样虽死犹生的一代文豪,我若是早死,也不过是个短命鬼罢了,哪能和那些人归为一类?
才华尚浅,因何福薄?非意外的短命也是需要资质的。若是我真能和他们一样,即使是短个几十年寿命,也心甘情愿。
从谈天当中,就能知道,老驴友是个博学的老头,至少比我博学多了,有名的作家、代表的作品、作者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经历,张口就来,口若悬河,我只能在电话另一头“嗯嗯”地一连串小鸡啄米式点头。
可能通过这次对话,老驴友心中的顾虑也会消除几分。
“小姑娘也不十分聪明,看来是可以长寿的。”挂了电话之后,他可能会十分安慰地点点头。
说起来,老驴友读过的书比我吃的盐巴还多,他半生的经历已经是一本味道十足的书,我呢,我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道行还浅着呢。
虽然老驴友对于我的未来有些杞人忧天,但是那份信任和关怀却是十分温情的。
这老头儿啊,值得爱,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