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种原因,父母可能无法完全参与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
尤其是孩子小时候,父母工作不稳定或还在上升期,养育孩子的重任总在家里的长辈身上。
我们知道50年代、60年代的我们的父母,经历过物质匮乏、情感匮乏、精神匮乏。
他们也许很早就丧失了孩子的身份,开始承担家庭重任。
大一点的孩子,要照顾小一点的孩子;
为了供家里的哥哥上学,姐姐和妹妹纷纷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他们的父母很少考虑到他们缺不缺爱——即便你现在同你父母说:小孩子需要我们每天的亲吻和拥抱。
他们可能会不屑地回应你:矫揉造作、大惊小怪。
再有,父母小时候全家都忙着生计。他们觉得能吃饱饭就是人生之幸。
于是在养育孩子上,他们只在乎孩子是不是“吃饱穿暖”。
很难体会到“情感饥渴”是什么。
两代人的养育方式
或许你会质疑:他们应该对“情感饥渴”体会最深刻啊!
不。有一种认知,是认知的最底层: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如果你的父母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学习和接受新事物,那么他们很可能顽固地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养育孩子。
那个年代,他们也许吃不饱穿不暖。于是他们带孩子的时候会不停地喂饭孩子吃,每天鱼肉蛋奶,孩子吃得越多越好。
衣服也总要穿得厚厚的。现在不是“妈妈叫你回家穿秋裤”而是“奶奶叫你回家穿秋裤”“有一种冷,是外婆觉得你冷”了。
还有,80、90后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深刻体验到小时候的“宠溺”给我们成年生活带来的种种弊端。
那些个当代“巨婴”,不都是说的这个年龄段的人么?
于是到我们养育子女的时候,我们会想让孩子学着、帮着做点家务。
孩子2岁以后,就会让孩子去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穿袜、穿鞋、穿衣、洗脸、刷牙……
可是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拦在你前面:自己懒,不愿意照顾孩子,这么小的孩子能自己做什么?
可他们却时常“炫耀”自己6岁就能做饭了。
你看,自己吃过的苦,绝不让孩子吃,当初他们养我们的时候就是这么养的,现在同样的养育方式也结转给了我们的下一代。
别说血缘和基因可以遗传了,教养方式也是代代相传的呀。
总结一下,50-60年代的我们的父母受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以下普遍的现象:
第一,自己受过很多苦,就不允许孩子受一丁点苦;
第二,自己尝过饿和冷的滋味,就永远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
第三,自己很小就承接起了家庭重担,就极度对孩子溺爱和娇惯;
其实还有一点,父母小时候家人都忙于工作和劳作,非常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多时候父母都是“粗暴”养育:吼、叫、打、命令、恐吓。
这一点,即便是80-90的父母也会犯。但我们和长辈犯的动机不一样。
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被”粗暴“对待的,他们觉得这就是爱的表达方式。
在他们那里爱不是教训纠正你:不该那样,应该这样;就是讨好溺爱你:所有事情我来帮你做,你什么都别管。
因为没有体验过爱的正确表达方式,因此自己无法将爱正确地表达出来。
到我们这一代事情就更复杂了一点。
我们接受过比父母更完整的教育,并且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丰富,我们多多少少会习得一些有价值的育儿方法。
我们会逐渐去领悟和模仿书里说的和专家建议的育儿方法。
只不过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时常失衡,只学会理论却不能好好实践,或只会照搬形式,没有深刻的觉悟。
说好正面管教、不吼、不叫的,后来才发觉一切都是隐忍,我们没有从内心深处接纳那些育儿方法,一旦意志力崩塌,一切还是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
但还好,我们这一代在觉察、在努力、在学习。
隔代喂养对孩子伤害大
有人说:自己不养孩子就别生孩子,推给父母,还挑三拣四的,太不像话!
但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一时半会还达不到人人都能独自带娃的程度。
难道非要奋斗到经理总裁了才有资格生孩子么?现实是,你可以等,你老婆不能等。
所以,隔代喂养的现象还大规模的存在着。
但隔代养育引发的明战、暗战,最终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了很大伤害。
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
当你和父母为孩子争吵或隐忍的时候,那些微妙的气氛和局面,小孩子会非常敏感地觉察出来,他们会用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判断:我的生活环境是安全的,还是危机四伏的。
我爱的家人,是不是团结和睦;他们是不是用同样的力量和温度在守护我……
他们是不是用同样的爱守护着其他的家庭成员……
他们或许从爷爷奶奶那里学到了”尽情享受生活“,但又在父母那里收获着”被强烈厌恶的感觉“;他们刚从父母那里获得自主能力地体验,马上又被爷爷奶奶截获说:一切都不需要自己动手。
他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对,怎么做才能得到一致地认可和统一地对待?
换做成人,恐怕我们都不好区分和权衡吧。
事实上,在这个五口甚至七、八口之家里,所有的人都很自由、很个性,唯独孩子他们承受的爱最多、伤害也最大。
他们怎么办?
不如和解
心理学工作者广目蔷薇在她的文章里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我们的父母其实是”好客体'和‘坏客体“的综合体,我们在回想自己父母的时候常常因为自己特殊的需求屏蔽和过滤掉父母”好的客体“或是'坏的客体"。
就比如说《你好,李焕英》,如果李焕英真有贾玲说得那么”无条件地接纳“女儿,贾玲为什么要伪造假的入学通知书呢?
就是因为贾玲对母亲的极度思念,她在创作里过滤和屏蔽掉了”坏“的李焕英,只留下了”好“李焕英,才让电影里的母亲如此完美。
那么相反,如果一个人深陷原生家庭的泥沼,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快速挣脱获得自由,就粗暴地斩断和父母的情感链接:否定父母的一切。
他们过滤和屏蔽掉父母”好的客体“,只留下”坏的客体“,被自己猛烈抨击。
很显然,这都不能解决本质上的问题。
都不能还原给内心一个真实诚恳的父母的原型。
唯有理解。
其实在文章开头的部分,我们就已经分析出父母之所以如此养育孩子的原因。
我们都被自己成长的环境所局限,父母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还要不幸。
所幸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
当我们觉得和父母无法沟通的时候,也许不是无法沟通,只因为我们没能理解他们。
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我们分开生活,我们必须获得父母的帮助,为了孩子我们也要勇敢地走出对父母们”理解“和”宽容“的一步。
看到父母”坏的客体“,也看到父母”好的客体”,让好与坏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真切而鲜活的人。
写在最后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缘由和出处。
接纳父母的全部,就是接纳自己的全部。
认识父母的好与坏,就是认识了自己的根源和起点。
血缘和基因的遗传无法改变,但养育方式却可以更迭换代。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