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4/21 晨6:00-8:00
参与人:文平、琼羽、黎、Wendy、安心、hollyjoy、冬、唯、笑微鸟 、我
源起:2019/4/16巴黎圣母院被火焚毁事件引发的读书潮
在初中时读这本书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在群里报名这周的这场读书会的时候还在想自己是不是一时冲动了,毕竟周末的早上如果没有外出,一般是用来睡觉补充工作日被消耗掉的精力的,午饭之后才开始周末。
为了不像上次那样匆忙,在读书会的前一天我开始在微信读书上重新阅读这本伟大的著作;为了节约时间并梳理情节,我依着对之前这本书情节的印象滚动式地搜索相关片段,然后像侦探一样做大致的推理,这个方式有个好处是确实是可以验证记忆和串联情节。不足之处却是对于这种不是功利性读物来讲有点暴殄天物,可能会忽略了伟大文豪也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文学之美。当然,重读还是有点收获的,不同于十几岁的心智,(现在)在字里行间穿梭的时候,发现有些细节写得真的有趣,能引起共鸣,尤其是对主角之一的副主教克洛德复杂的双重的人格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把握。
比起敲钟人直观的单纯、简单、善、可爱的形象,克洛德复杂、双重的人物性格更值得深究。黎在分享中用“撕扯”这个词我觉得太到位了,确实是爱欲与禁欲的撕扯直到堕入阴谋、毁灭的万劫不复地狱中,从望见爱思梅拉达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在广场上跳舞开始,不可控的爱便如毒蛇般(我觉得克洛德应该也会用类似的词语来描述他当时的这种爱,感觉他都不知道怎么接受这种喜欢别人的感觉,内心一直抗拒、冲突,挣扎,想要掐断这种爱的念头却又实际上作出绑架、设计、陷害爱思梅拉达的事情)在他心里滋生,此故事的悲剧之一是克洛德根本不知道怎么表达爱,以及对女性的了解在他过去三四十年人生里是根本没有遇见过的主题。
学霸式、苦行僧式、禁欲式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贯穿副主教的大部分人生,或许是中世纪大部分基督徒的人生写照吧。之前有在其他研究中世纪的社会特点的信息中了解到,中世纪大概确实是宗教占据统治思想、大致也没有出现什么有趣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的时期,禁欲、沉闷、无聊是这个时期的特色。群众以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比如书中提到的圣迹剧)和围观、参与各种残酷、无意义的社会活动,如书中描写群众围观对加西莫多残酷的笞刑,跟风地嘲弄、鄙视、恶毒的愤恨的扔石子等细节;以及爱思梅拉达最后被绞刑死去。那个社会没有思想的吃瓜群众就这样互相直接或间接地伤害、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人。副主教作为圣母院的统治者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感觉也是必然。
一早被规划要走神职道路,从小被送去了神学院。刻苦、有点孤僻的小克洛德到青年的克洛德以及奋斗到中年成为圣母院最年轻的神职,除了全身心投入到神学法典法规和几门语言学习中(词穷,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剧烈碾压当时其他人的学霸)这位副主教一直缺失的是具有社会性的爱,成长背景以及人生选择有很大的因素吧。哪怕青年时期瘟疫,父母双亡,突然接受嗷嗷待哺的弟弟小若望这个遗孤,内心涌动的满满温柔的爱。以及为了给自己的弟弟积累福报而收养丑陋的加西莫多最初的善意并在后面对他的养育中,也有小加西莫多在克洛德膝间学习读书写字说活的这些小温馨。感觉也没有办法逆转他被扭曲人格,对爱情的处理更是一团糟。哎。除了宗教大背景对人心灵的摧残,心理学上如果拿克洛德的性格来研究是不是会被定义为具有严重双重人格?!双重人格的人很多,能让两种或多种复杂性格跟自己和平相处的人也很多。走上极端的相信也是少数或者大部分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不过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经典里的内容能长久地给人提供借鉴意义。现世各种活得很压抑的人多少能看到中世纪克洛德的影子。希望如果自己能意识到,一定要勇敢地一层一层打开这些小枷锁,活得自由与潇洒些。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人的性格形成和童年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开始做了父母的不仅给孩子细致的关爱,更一直在学习如何培养孩子更健全的人格。
读书会一些笔记:
1、很多事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选择的不同。
2、书是小型的避难所。
3、副主教值不值得同情?
4、为什么这本书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5、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的含义。
种草系列:
电影: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
书籍:《书,儿童与成人》保罗.阿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