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20年的采访生涯,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平台,自然采访的也不是什么素人,个个都是名人,她归纳总结了很多采访前、中、后的方法,既有干货,也有思维和概念,高度够,细节够,可以借鉴。
录播的课程,有优点也有缺点,先说内容吧。
一、采访前
怎么准备都不为过。
除了对人物的资料,人物涉及的书、电影、纪录片、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搜索和准备之外,还涉及寻找采访的中间人,因为很多被采访者是已经逝去的人,还原生前的生活细节,需要找到“记忆没有被塑造过”,其实就是没有怎么接受过采访,以及对人物的确非常了解的人。
我在准备素人采访的时候,也要遵循几个大的框架和层次,把人和所处的时代、行业、企业进行定位和画坐标,这是准备的基础。
至于硬件准备,充好电的录音笔,着装,摄影准备,礼仪这些就是其次了,也很重要。
二、采访中
采访者的三重角色,1,倾听者,2,质疑者,3,提炼者
作为倾听者,有两个反义词需要掌握,第一,开头的提问要么从“热”着手,比如被采访人最近出的书,最近的新闻事件,要么从“冷”着手,比如采访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从他的名字缘由问起;第二,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具体的耐心的讲究细节的提问,破解被访者宏大叙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要通过把素人置身于时代中,拔高被采访的价值点。
对于被采访者的三种类型的应对如下:第一,被动型受访者问一句答一句,就要沉下去拿出耐心;第二,拘谨不善言谈者,要把问题设置得非常细致,引导激发其表达欲;第三,配合型,要控制好节奏,同时要注意挖掘那些所有的人采访过的宏大叙事背后的挣扎。
作为质疑者,冒犯性问题要借力、借着由头问,涉及隐私的问题要在足够的铺垫之后,真诚地提问。
作为提炼者,要时刻对采访过程中呈现的新方向保持敏感,寻找新的突破口。
他们的总结是“有细节,有景深,有宏观,有微观”。
三、采访后
要第一时间整理资料,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要对电脑的文件储存进行规划,方便查找,要及时与采访对象相互修订。
课程内容还是有料的,能把这些要点的归纳和提炼,并且不枯燥地传授出来,我还能在今早起来,完全靠着记忆写出来这么多,本身就说明课程质量很高,
课程的设计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了。录播课没有互动,微信群里学员们之间的互动也质量不高,那些记者编辑的学员们根本没时间跟我们这些小白吹水,这样学习的效果,或者说在这个“现象场”中的效果就弱了,也许TSMM的模式在一些领域值得推广,有一些环节是可以在ZOOM实时交互的,两者有结合的空间,不过接下来还有直播课,可以期待。
另一个缺点就是作业要求太高,哈哈哈,当然是对于我来说的,那些记者们说一天之外完成一个采访不是问题,那我就以这个标准压一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