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说,自己是听着周杰伦的歌长大的。在周杰伦之前,很多河南的孩子是听着豫剧长大的,或者说是看着《梨园春》长大的。
《梨园春》是河南卫视的一档戏曲打擂节目,以豫剧为主,下面还会区分不同的剧种。《梨园春》当年可火了,经常有其他地区的戏迷爱好者来打擂。主持人是庞小戈和倪宝丰。感觉那时候小戈刚毕业,活泼,声音清脆爽朗。倪老师稳重,俩人搭配,一唱一和,伴随着《梨园春》的播出被中原大地的观众所熟识。
耳濡目染下,我也知道了常香玉、申凤梅等豫剧大师。除了最知名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之外,其他一些知名的豫剧选段也是而耳熟于心,像《朝阳沟》、《拷红》《卷席筒》《大祭桩》等。那时候听戏,也听不出唱功,只能听故事和感觉。我喜欢利落欢快的唱段,如越调《收姜维》《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选段,韵味十足。而只要有选手唱《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我就会烦躁,因为这段一大半时间都在咿咿呀呀。
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小姑娘,叫秦梦瑶,唱《朝阳沟》选段,扮演老太太,生动形象,备受老少喜欢。有时候大娘也会打趣,“咦,你看你和人家一样大,她都当擂主了,你也去试试?”那时候的我即使心里不乐意,也不知道如何反驳,只会撅着嘴表示抗议。孩子们的天分和成长路径本就不同,怎么能够相比较呢?
每周一次的节目,是那时庄户人共同的期待。那会儿电视还是稀罕物,并非家家户户都有,大家会都聚集到有电视的那家,一起观看节目。主家会提前把电视搬到院子里,摆弄好天线,调好频道,放好板凳,等待戏迷们一一落座。虽说是看节目,但手不能闲着。别管男女,眼睛盯着屏幕,但手里还在干着活。或是在剥花生,纳鞋底,或者干着其他的零活。边看节目,或讨论着选手们的表现,猜测这期擂主的人选,或是说着村里家长里短,同步资讯。
小孩呢,一般都不爱听戏,但是没有选台的权力,就和小伙伴在院子里便追逐打闹。冷不丁看的正起劲的时候,传来某个孩子嘹亮的哭声。若是在投票公布擂主的关键时候,这时候哭可是不讨好的,这家大人会不耐烦地喊“别哭,快看擂主出来了”。小孩也是识趣的,渐渐止住哭声,和大家伙一起看擂主花落谁家。
院子,电视里的戏曲声、孩子的嬉闹声、大人的闲谈声……夹杂在一起,好不热闹。渐渐地,孩子们就玩累了就困了,趴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夜深了,本期的擂主也出来了,也该回去休息了,毕竟明天还有农活呢。大家一边讨论着今天擂主的表现,一边收拾东西。父母把熟睡中的孩子放到后背,提着篮子,趁着银色月光往家走,偶尔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孩字在父母的背上,睡得很香甜。
——《回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