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越想越神奇,明明还是我,这一秒的想法和上一秒可能截然不同。几年前,在某个平台写了一篇张爱玲传记的读后感,那本书有点散文式,好像叫《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最初看完的时候感慨万千,震惊于张爱玲的孤傲,疑惑于其在爱情里的卑微。陷入爱情里的女人,总是这样,丢了爱情又失了自己。写完以后,没保存好,误点了删除。然后瞬间就懵了,因为哪怕是马上重新写,我也在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理不清自己文字里的思路。
最近在翻书柜的时候,发现自己基本上每看过一本书,都会写感想,而唯独《月亮与六便士》的感想,我找遍了也没找着。我明明记得自己写了 ,还模糊的记得自己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主人公这种为艺术牺牲一切的价值观。太过自私了,如果一开始就决定为艺术牺牲一切,就不应该娶妻生子。一旦娶妻生子了,就不应该抛弃妻子。否则该有多少人借着艺术的名义理直气壮的做着渣男的事呢?
越想越遗憾,书读得久了,情节也忘了,重看又对厚厚的书心生惧怕,不如看新书。于是,只能把仅存的印象记下来,以后忆起来,好歹能记得曾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