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号写于庐州求阙楼
“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悠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曾国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在音乐领域,不间断地练习弹奏,是为了掌握节奏和感觉;在演讲领域,不断地逼着自己上台讲话,是为了掌握舞台感觉和克服心理恐惧;在象棋领域,不断地寻找对手,请教高手,是为了在切磋中提升应变能力和增加胸中不同模式的棋局数量;在体育领域,不断地单个项目上训练,是为了掌握动作、路线和发力点等技巧.....不一而足,这些每天都会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尤其是体育赛事,每个胜利者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次的针对性练习和刻意性打磨。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刻意练习方面的功夫,距今较近的,当属晚清名臣曾国藩,曾拜当时知名理学家唐鉴为师,请教读书、为学、修身之法;时常以日课的形式反省自己读书做学问无恒心,巴不得立刻见效,对日积月累、盈科而进的功课丢掉了耐心,并将这些归结于拔苗助长的私心在作祟;后来他从好友及先贤那里明白,意志力不坚强且易于疲沓的人绝不可能圣人用功之事,而是必须以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刚烈威猛的作风与自身疲软习性作斗争;其中朱子有关“鸡孵卵”、“猛火煮”的言论更为精辟,所谓鸡孵卵,则是意指母鸡纹丝不动地日复一日伏在鸡蛋上,直至以自己的体温孵出小鸡为止,过程中不能急、不求快、不使巧,必须等到功夫到时才可有成果;所谓猛火煮,则是意指煮肉熬骨时,先须有个猛火的阶段,然后再调微火去煨,令食材的深味一点点熬出来,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于一处且要久久为功,方可有鲜美的浓汤。求知为学、做人处事都应如此,起步阶段集中精神下猛力,之后再慢慢温习、体味,快亦不得,急亦不得,巧更不得,在此基础上逐渐增添新知新能。
如朱子所言:“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吾辈若希望处理世事有成有终,必须下笨功夫、下苦功夫、绝不能走捷径、绝不投机取巧;就算是利根气之人,一悟得天机,虽然有所见识,不过从悟境中得来,不能长久持守,还须日日功课来巩固。王阳明曾经告诫王汝中与钱德洪这样一段话:下根气之人须悟利根气之人的本源明觉,即本体;利根气之人须用下根气之人的功夫,即慢熬功夫。
“熬”字虽苦,但有滋味。如今社会,存在太多的速成班,太多的秒通课,太多的一夜爆红新闻、太多的快速致富广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人心沉湎于眼花缭乱的世界,不安且狂躁;当下的新时代需要我们重拾先贤的智慧,脚踏实地,慢“熬”人生!